赵琇还没想清楚呢,张氏就已经先一步答应了高桢,还真有些出乎她意料之外。
不过想想,张氏一向厌恶赵家母子与卢三姑娘的纠缠,高桢拿他们做说服张氏的理由,张氏怎会不心动呢?反正从京城南下,赵家祖孙都是坐广平王的船,早已习惯了住在一处。隔壁园子又大,各处房舍之间都隔着一段不近的距离。搬过去住着,跟住在这边宅子里,其实是差不多的,只少了一堵高墙罢了,来往还更方便了。那边地方大,活动的地方也大,比这边小宅前前后后那点儿地可强多了。反正查账工作已经结束了,园中不再禁止人外出,张氏搬过去,也不会行动受限,所以很爽快就答应了下来。
张氏都答应了,赵琇自然不会驳了自家祖母的意愿。刚刚才带回来的行李,连打开都不必,就又得搬回去了。这一次还得把所有行李一并带过去,省得要用什么东西,还得来回跑。不过这边的小宅子,赵琇也没打算提早退回给主人。园子虽大,到底是钦差队伍停留的地方。建南侯府随行而来的仆从不少,还有赵游赵沥两位族中子弟,总不能全都带进园中去,就让他们继续住在小宅中吧。
赵琇帮张氏收拾好行李,高桢主动帮她们寻了两抬小轿来,抬着张氏与赵琇去了隔壁院子,省得她们自己走了。张氏重礼,进了园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拜见广平王。广平王笑容亲切,仿佛事先就知道了这件事般,还客气地请张氏只管安心住下,若缺什么东西,就跟王府的内管事烟霞说,她自会安排。张氏自然又是一番千恩万谢,还答应了每日闲暇时过来陪广平王说话。
赵琇仍旧住在倚梅轩。不过张氏却没跟她住在一处。
倚梅轩是座小小的房舍,周围没有围墙,而是种了许多梅花,环境与隔壁的红香坞有些象,但更精致,房舍也更袖珍,总共也就是两间屋子,屋后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可供仆从居住,如此而已。赵琇住在这里时,那两间屋子一间做卧室,一间做客厅,正好满足日常起居所需,柳绿还要住在后头的退步中。这样小的房舍,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再住下一个张氏,以及她身边丫头的。
但赵琇在倚梅轩中住了多日,已经习惯了,又喜欢这里的精致雕花窗格,更喜欢窗下随风轻摇的梅影。她想继续住在这里,张氏也不好阻拦,便选择了倚梅轩左后方不到百尺远的另一处房舍,名唤“墨香斋”,却是一处书斋。斋中有藏书上千,又挂了许多名人字画,正合张氏喜好。从墨香斋出来,沿小路穿越过重重梅林,不一会儿就来到倚梅轩了。祖孙俩分住两处,来往也方便。
赵琇与张氏从此便安心在园中住了下来。每日早起在一处用早膳,接着赵琇便陪张氏去散一圈步,然后一起回到墨香斋来,张氏随便寻本书来看,赵琇则在她身边练字练画,有时候也会回倚梅轩去。临近中午,祖孙俩便来到主院后堂,陪广平王说一会儿话,与他一同用膳。饭后是午睡时间,广平王与张氏各归各屋,赵琇则习惯在倚梅轩周围散散步。每到这时,只要高桢有空闲,就一定会加入进来。两人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时间倒也过得轻快。
下午赵琇继续留在房间里练字练画,天气好时,便会到园中高楼上去写生。如今冬去春来,西湖边的绿色多了,春花绽放,比起先前的雪景,完全是不同的景致。这种时候,高桢自然是要办正事去的,不过他也不会冷落了赵琇,时不时还让烟雨送些热茶点心过来。
晚饭又是跟广平王一起用的,用完后张氏告退,赵琇反而会留下来,陪广平王父子绕着后堂散一会儿步,闲聊几句。广平王似乎完全不为外界形势而担忧,心情平静,生活悠闲。看到他如此不慌不忙,赵琇本来还有些浮躁的情绪也跟着平静下来了。反正天塌下来有个儿高的人顶着,有广平王主持大局,料想江南官场那些贪官污吏也成不了气候。自家哥哥赵玮在外头跑腿,身边跟着官兵,不会有什么大碍,顶多就是劳累一点罢了。广平王不提外头的事,赵琇也不多问。陪他散完步,送回后堂,高桢就会反过来充当护花使者,送她回倚梅轩了。通常这护送的过程,都会让散步的时间延长多一倍。
赵琇隐隐能察觉到,这里头兴许有广平王与高桢的刻意为之。不过广平王是睿智长辈,能多听听他的教诲,对赵琇有好处。高桢又自幼相熟,性情彼此了解,聊天的话题也不无聊,每日都能让她过得很愉快。赵琇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的,当作什么都没发现了。
只有祖母张氏,偶尔会跟她念叨一句,入夜后还跟广平王父子在一处待着不好。虽然在他们身边侍候的都不是外人,除了王府的侍女,就只有赵氏祖孙的三个丫头,连主人家在园中安排的婆子都不能近前,但他们四人都没有避讳的意思,时间长了难免叫人察觉。如果有人嘴碎,说几句闲话,旁人倒罢了,赵琇却会有麻烦。张氏担心孙女,就劝她晚饭后随自己离开算了,若是实在无聊,可以去墨香斋帮忙抄书。
因为自家建了明知书馆,张氏如今又手痒了,对墨香斋中的一部分藏书动了心,正劝赵琇多抄几本呢。
赵琇犹豫着,既想趁着天气正好,画又练得熟时,多画几幅湖景,但墨香斋中的书似乎也很有吸引力。她刚刚跟高桢念叨起这个小小的烦恼,第二日高桢就给她带来了好消息——他把张氏对墨香斋藏书感兴趣的事告诉了主人家,对方非常真诚地表示,那些藏书他们家中还有一份,愿意送给京城的明知书馆收藏。他家已经在安排把书装车了,不日便可先送到奉贤赵家老宅去。赵琇听了,顿时喜出望外,张氏听说后也都开心不已。
张氏一边吩咐王双福去接收藏书,一边向高桢道谢。高桢笑道:“这有什么?不过是随口帮着问了一句。我也没想到他家这般殷勤。兴许是明知书馆的名声已经传开了,京城中能够给书馆捐书的,无一不是学问大家。这园子的主人心慕书馆之名,如今得了一个机会,正好给自家门楣添些光彩。老夫人只管收下,若想回礼,把您家里的藏书也给他们几本就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