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朝政议会刚结束,魏辙就拿着嬴政的诏书,在市坊口宣读,当即就在整个市坊掀起了轩然大波,老秦人们听到所有物力均有年轻君王筹集,且如果参加修渠,以役代赋税,个个都欢欣鼓舞起来。不论是老秦人看在不用交赋税的份上,还是为了往后自家的粮食收成,几乎家家户户只要能劳作的都出来做事,更本不用俑官(掌徭役的官员)带人上门催促,每日天不亮就不时的有人从自家出来做事,一时之间整个秦国热闹非凡。
同时,老秦人们对嬴政这位年少的君王更是感激莫名,只觉的嬴政是最圣贤明君,嬴政在秦国的声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境界。相对来说,那些六国的商人也是眼热的不行,因为经过昨天的协商,嬴政和蔡泽以及魏辙最后定下了,募捐物资财帛多者往后可优先享有四方斋的新品代理权,并且四方斋的今后的新品的盟约商人都由功德碑上优先选取。同时,李信早在嬴政的示意下,在魏辙古来的宣昭的时候,就将四方斋的新品带了过来,却是现代普通的在也不能普通的镜子。
不过,这个这些六国商人可都没见过,就连周围的老秦人都是一副好奇的样子,李信更是当场让人试验,只见那试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镜子倒影着他的身影,连那试验的人头发疏密都看的清清楚楚,镜子里的人更是随着试验人的脸色而变化,栩栩如生宛若真人。若不是那试验的人站在镜子前,周围的人说不定还真的把镜子里的人当真了。当然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嬴政捣鼓出来的镜子远没有现代工艺的镜子好,只不过物以稀为贵而已。
公元前246年,原本山东六国在以为秦国大兴土木的修建水渠会无力征战时,秦国依然未停下征战的步伐,攻下了原来的属于韩国的,后来被郡守冯亭献于赵国的上党郡。同年的三月,原本走入正轨的修渠工程因为农忙工程进度略有减缓。趁此机会,上党郡中原本投降赵人于上党郡晋阳发生兵变,吕不韦闻此消息后,顿时大怒,后由嬴政安排派遣老将军蒙骜出征平乱。
晋阳之乱由此迅速被平乱,叛乱的原由其实也很简单,只因当初长平之战武安君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余万青壮,导致了赵国机会家家都有亲人死那一役,由此赵国旧人对于秦国可说是只有恨,加之管理上党郡的秦国官吏更本为把赵国旧人打散而居,由此才有了这祸端。不过,在蒙骜重新平定后,他才有刚柔并济的手段,直接下令处死带头叛乱之人,而后以分派土地给予上党郡的赵国人,让他们衣食无忧,如此安抚之下,才有了晋阳之乱的迅速平定。
消息传回咸阳时,嬴政的心头久彻底送了下来,他可是知道蒙骜不仅是个大将之才,其安邦定国只能亦不在兵法谋略之下,这是蒙氏兄弟私下告诉嬴政的,而嬴政当然不会全信了,此后在平时的朝政中多有观察蒙骜,最后才给予坑定,蒙氏兄弟所说不假。由此嬴政大肆的封赏了蒙骜,却是想借此机会彻底收服蒙氏兄弟两人,只要他们倒向了他,那么蒙氏一族自然归其所用。
.......魏辙这边修渠进行的如火如荼,而郑国亦是忙的整天在工地之中勘察指挥,魏辙主要负责的其实很简单,他就是负责服役人劳作安排,包括各种吃穿用睡等用度的安排,还有就是整个工程的物资也都由他进行统筹安排。当然,这中间还有一点小故事,就是原来蜀郡郡守李冰被嬴政调遣过来做郑国的副手是很不服气,这就是所谓的通行相对冷眼,做为一个在水利方面颇有成就的人来说,李冰认为修渠之事完全可以交由他负责,然而嬴政却一手全给了郑国,并且还让他做郑国的副手,刚开始他是非常的不服气的。
然而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让他不得不服气,而且他多次针对于郑国,而郑国却是更本未加理会,而是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整个工程的筹划设计中。更加让他自愧不如的是,郑国在修建水渠过程中,创造出了“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这等才能让自愧不如,其后自然就是心甘情愿的做了郑国的副手了。
却说现在是农忙时分,魏辙的工作却是轻松了下来,这天他在勘察完今天修渠的路段的风水之后,其就开始无事可做了,如今负责主持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他自然不能像平时一样,去田间游走,体察百姓的日常生活了。
魏辙看着远处四处忙碌在修建水渠的人,然后眺望过去,望着那如龙一样弯曲延展中的水渠。突然,魏辙好像想起了什么,直接更身边的下人说了一句:我有要事进宫去见大王,如有人找就说我去见大王了。
说完,魏辙还未待那下人回应人已经远去了。话说嬴政在章台宫中,无事就在那拿着竹简观看这秦国收藏的一些奇闻异事,正看的起劲的时候,就见魏辙满身大汗的急匆匆的跑进来,嬴政不由的奇怪的问道:
“魏公何事如此急匆匆的进来啊!如不是要紧的事,差下人过来即可,魏公勿须如此亲为!”魏辙停顿了下,稍微踹了一口气,满脸严肃的对着嬴政说道:“大王,老臣此次前来却是有一重要之事要询问大王!不知当讲不当讲!”
“魏公说笑了,政亦不是那种听不进逆耳之言之人,但讲无妨就是了。”嬴政听着魏辙的问话,还以为是他要考校他的秉性,笑着回答道。
“王上,请勿笑言!”魏辙看见嬴政满脸的微笑,不由正色的说道:“此事关系重大,还请王上能容臣下之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