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城外几千顶的辽人帐篷中,有一顶要比普通帐篷大了不少的帐篷中,看着被运回来的耶律几颗的尸体,耶律察割满脸横肉的脸上一阵一阵的抽搐着,耶律几颗是他最喜爱的儿子,可现在却成了躺在他面前的尸体。
耶律几颗的脖子上有着一个足有拇指大小的孔洞,那儿本来是插着一支箭的。
“他的护卫呢?哪去了?”耶律察割的声音颤抖着,但眼神却阴沉的可怕,口中隐含着杀气。
“都死了!”侍者还没说话,萧禹却走进帐中,语气随意的说道。
“怎么会?”耶律察割先是一愣,不过随即才察觉到萧禹语气中的不屑,脸色一怒,“萧禹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是什么意思,你那个饭桶的儿子跑到城下去送死,连累的军中士气都不振了,你说我是什么意思!”萧禹丝毫不畏惧也律察割,丝毫不客气的说道。
耶律察割一听这话立刻大吼起来:“我儿为国捐躯,你敢污蔑我儿!”
“好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萧禹不耐的说道,这耶律察割被封为泰宁王,身任北院大王,虽然自己并不怕他,但也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与他闹别扭。
萧禹看了一眼地上脖子上老大一个洞的尸体,方才开口说道:“我的意思是立马攻城,省的军兵们士气再泄了,若是等到南国邺都的禁军来援,内外夹击下,那时我们的处境就要艰难的多了!耶律大王以为如何?”
“当然!”耶律察割面目狰狞,“攻下城后,我必定屠光此城为我儿报仇!”
“攻城!”
……
大梁城本名汴州,自从朱全忠灭唐建立梁之后,这儿就改名名叫大梁,在其后的五代乃至宋朝,这儿都是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中心,这儿在后世也是著名的六朝古都,那时这儿叫开封。
契丹人入寇的消息,快马加鞭的从定州一路传到邺都,然后又传回大梁城,交由几个同平章事商议。
刘知远在当了皇帝的第二年就死去了,现在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刘承佑,不过刘承佑初登位时,年纪尚幼。按照刘知远的安排,以史弘肇为大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掌握大梁禁军,以杨邠为枢密使,同平章事,以郭威为邺都留守,枢密副使,同平章事,掌外军,以苏逢吉为同平章事,处理国内政务。
现如今,这四名重臣正在大殿上讨论着契丹人入寇的问题,年纪还不到二十岁的大汉皇帝刘承佑百无聊赖的坐在宝座上,其他群臣都站在后面,听着四位重臣的争辩。
郭威这些年,平定西北诸阀之乱,立下的功勋最大,自认对兵事也较了解,最先开口:“以臣下之见,若是仅仅应付南下的契丹人的话,动用邺都的禁军就已足够了!”
“这次可不仅仅是定州,镇州也告急,光凭河北之军,怕是不够的吧!”苏逢吉是四名重臣中唯一的文臣,文臣的性子决定了他考虑事情要更加谨慎一些。
史弘肇和杨邠历来瞧不起文臣,史弘肇一听苏逢吉这话,立马瞪大着眼睛说道:“你一个文人晓得什么兵事?安朝廷、定兵祸,要的是长枪利剑,要你那毛锥子(毛笔)有什么用?”
杨邠也开口说道:“苏相公不通兵事,此事圣上还是听从我等建议的好!”
苏逢吉脸色一红,不过朝中占据机要的大半都是武臣,他是不敢对两人反脸相激,讽刺武臣的,不过面子他还是要挣回来的:“某所论者,老成谋国之道,依两位的意思,若是因兵力不够而败了,那又是谁的责任?”
高坐在椅子上的刘承佑打了个哈切:“是啊!诸位爱卿还是稳重一些的好,不然若是因考虑不周而为契丹人所败,那不是惹人笑话吗?”
“圣上你不必开口,听臣等的就对了!”杨邠丝毫不给刘承佑面子,也不顾被噎住了的刘承佑,思虑了下又开口说道:“臣请加郭太尉枢密使,而后领两万大梁禁军会同河北禁军北上征讨契丹!如此苏相公可能放心了么?”
“不可!哪有领军在外的大臣领枢密使职的!”苏逢吉大声喝道,他这倒不是乱说,五代时,为了防备在外的大将造反,一般是不会给在外的大将加枢密使的。
“有何不可?加郭太尉枢密使职,是为了让郭太尉,便宜行事,这遭要面对的可是契丹人,若不能便宜行事,岂不是要多了诸般的麻烦?”郭威站在一旁,好似这些都不管他事似的,不过史弘肇却站出来说道。
苏逢吉面对着两人蛮不讲理的夹攻,懒得再跟他们辩论,朝着刘承佑说道:“圣上!历代皆无此例,何来便宜行事之说?”
刘承佑刚才被杨邠噎了一下,现在还没好气,自然是向着苏逢吉的:“既然氏世代皆无此例的,那本朝自也不能妄开!”
“契丹攻入大梁之事不过区区三年罢了,难道圣上便忘了么?若是让契丹人再攻入大梁,难道圣上也要做那石重贵吗?”史弘肇看刘承佑开口,也毫不理会,反而不客气的大声呵斥道。
这也是五代的惯例,除了后梁的朱全忠能保持君上的尊严外,其他的皇帝,在外的大臣基本都不把他们当回事,如史弘肇这般当庭呵斥皇帝也是常有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