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杨应乾也是急坏了,前来应募的流民越来越多,但是前期的准备却严重不足,粮食还好说,皇帝下了旨意,位于通州左近沿着运河分布的户部仓场,总算是东挪西凑给匀出来一些粮食,附近的州府县官也是勒紧裤腰带,帮忙支应一些,流民来到屯垦的田庄,多少有口粥喝。现在的问题是住的地方严重不足,有的皇庄之前有太监管理,有一些以前佃户们住过的房子,还有一些马鹏牛棚,改造改造就能住人。但是随着人数不断增多,更多的人只能是在荒山上挖地窝子、搭草棚子来住了。而且就是地窝草棚都严重不够。
为了节省耕地,杨应乾、李秉诚等人,对搭建地窝草棚也有了统一的规划,组织已经安置在附近的屯户们,就在荒山上一排排地挖地窝搭草棚,干的是热火朝天。对杨应乾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吃少穿,而是自己手下的人手不够,即便是用上了一些原来的皇庄管理人员,比如太监、佃户里的头目什么,也还是不够,除了继续请旨,从京师三大营招募被裁汰下来的冗兵冗员以外,就是从流民之中选取年纪大、有威望的,授予甲长、里长和庄头等职务。
十户设一甲,十甲设一里,十里设一庄。五十来岁的杨八斤,就是这样被挑出来当了里长的新屯户。远在辽阳的老家,早在天启年间的时候,就被建州鞑子给烧毁了。想起当年鞑子进村的情景,杨八斤现在还是会害怕。那些留着猪尾巴的女真鞑子,见人就砍,老人小孩儿都不放过,杀完了人,抢完了东西,就放火烧掉村子撤走。幸亏当时杨八斤带着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上山打猎,看见鞑子进村,也没敢吱声,躲起来等到鞑子走了,回村一看,自己的父母妻女都被杀了,在村子里的人也都死绝了。杨家爷仨哭得死去活来,眼看着日子没法过了,最后干脆带着儿子去投军当了役夫,军队不断打败仗,不断死人,逃亡的老兵越来越多,看着打回老家的机会越来越渺茫,杨八斤干脆也放弃了回老家的想法,带着两个儿子,一路南逃,终于逃进了上海关,从此算是性命保住了。最后到了通州,多亏了靠着运河混口饭吃,今天给这家打短工,明天给那家当长工,总之就这么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然顽强地活了下来。然而这么几年过来也没攒下一点钱,眼看着儿子们都大了,该说媳妇儿说不上,谁能看上家里连一分地都没有的儿子呢。
没想到的是,大明换了个皇帝,果真是换了个天,皇帝连自家的皇庄都不要了,要分给他们这些个苦命人,听说他这样的,一家三口全是壮丁,可以授田三十亩,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父子三人没怎么合计就决定报名应募了。毕竟在运河边上给人出苦力,虽能混口饭吃,可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更没想到的,如今不仅分了田,而且还让杨相公一眼相中,当上了里长,这里长不大,可也管着百户人家呢,私下里有明白事的,都管他叫百户呢,百户可是个不小的官啊。所以这些天来,杨八斤带着两个儿子,干劲十足,不仅给自家挖了地窝,盖了草棚,还领着里中的青壮,挨家挨户给人挖地窝盖草棚,一些新来的屯户看他们实诚,还张罗着给他的两个儿子当媒人说媳妇儿呢,这眼看着日子是越过又有盼头了。
像杨八斤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是一家两家,有的是家乡遭了兵,有的是遭了灾,也有的是地主家收的租子实在太多,交完就不剩什么了。总之这些经历了各种不幸和悲剧的老实人,从别人的嘴里听说了朝廷募民屯垦的消息后,就怀揣着对生活仅剩的一点希望,来到了这里,成了京畿附近的新屯户。这里条件也不好,但是至少每户人家按照丁口分了地,按照人头给了粮,虽然房子不像个房子,但至少有盼头,到了春天,发了种子,种下去到了夏天就是粮食,而且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粮食啊。虽然有的新屯户,刚安顿下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但是杨相公也给屯区请来了给皇帝看病的御医,到这里设了医馆,还经常到屯子里巡诊,这样的好事以前哪听说过啊。新屯户们这么想了,心也就逐渐安定了。虽然一些御史言官不断上疏建言暂停屯垦,但朱大明根本不理会,因为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募民屯垦这样的朝廷大事,锦衣卫和东厂怎么可能会缺席呢。就是杨应乾掌握的军屯司,也不会对那些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的饥民们完全放心。每个募民点,都锦衣卫或者东厂的探子,而那些孤零零一个人前来应募的青年男子都会受到格外的关照。U.knsh.每个屯垦点也都有锦衣卫、东厂或者军屯司自己安排的线人,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很快就会被发现上报,根本威胁不到各个庄子的稳定,更不可能威胁到京畿周边或者京师的安定。
朱大明对此是完全放心的。朱大明虽然继承了朱由检的身体,但却拥有来自后世的灵魂。四百年后的世界上,即便民主、人权等等概念已经充斥人们的头脑,甚至造反无罪、造反有理的说法都烂大街了,也不会有人闲着没事想去造反。何况如今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在老百姓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凡老百姓还有一口饭吃,还没被逼上绝路,就不会有人想着去造反。
至于即将到来的崇祯元年,陕西大乱,无数饥民造反,那也是因为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不抢大户就没饭吃,没饭吃就会饿死。即便如此,那些饥民也是在吃完了草根树皮之后,到人相食的地步,看不到一丁点儿希望的时候,才不得不跟着一些地痞无赖到处去抢掠。而如今,皇帝拿出了自己的皇庄,给饥民们耕种,在地租普遍超过五成,有的甚至达到六成、七成的时代,提供种子农具,头一年无偿耕种,第二年才收两成的地租,而且不要银子,就要粮食,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了。最主要的是,在这些老实巴交的流民眼里,到这里应募当佃户,当的可不是一般的佃户,特别是早几批流民,分了皇庄里的地,那就是在给皇帝家当佃户啊,自己岂不是成了皇帝老子家的人?好不容易遇上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哪个脑袋进水了会去琢磨造反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