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炮巨舰的年代,战列舰之间的炮战基本上都是靠运气,有时候一炮过去着弹点离目标差了好几百米都是有的。而中华帝国一来,一炮试射就将着弹点打到了五十米以内!
协约国当然不知道,中华帝国海军用的瞄准辅助仪器是帝国科研部在数年前就开始研究的,不说其他的,随便甩协约国的战列舰所用的辅助仪器几条大街还是可以的。
这么精准的射击,那是牛逼放在小车上,太牛逼了!
“开炮,给我开炮!”伽米尔愤怒而又惊恐地说道。为了鼓舞士气,伽米尔不得不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嘭嘭嘭”一连串的炮鸣之后,伽米尔重重地叹了口气。同样是开炮,精准度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协约国的战列舰所打出去的炮弹,最近的着弹点都在两百米开外。
“次奥,原来白鬼打得也不怎么滴啊!小李,给我装填炮弹干掉那帮白鬼!”一个三联装的炮台的中尉指挥官对一个士官长说道。
在中华帝国战列舰的第四和第五轮的时候印度洋舰队的战列舰形成了跨射。炮弹不像导弹,没有自动导航功能,一旦发射就无法进行弹道修正。因此在火炮战舰时代,瞄准技术对于海战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陆战相比,海战双方的距离一般比较远,炮战时通常在3公里到30多公里之间,太远了超出火炮射程,太近了则使用鱼雷效果更好。再加上风浪对船身稳定性的影响,舰炮瞄准的难度要大大高于陆战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就是二战期间,英、日两国拥有世界最佳性能的舰炮和最高水准的炮手,其主炮射击精度能达到三百米以内已属相当不易。战舰装备的主炮有8~12门,齐射时每发炮弹的弹着点不会重叠,而是较为均匀地分散在一定的区域,称为散射。
主炮射击时,舰桥最顶部的射击指挥所通过观察弹着点的散落区域,另外在二战以前,各国海军巡洋舰和战列舰已经能够携带水上飞机对舰炮射击进行观察和校正,不断对主炮瞄准方向进行修正。当散射区域能够覆盖目标舰船的全部或大部分时,敌舰被笼罩在己方火力范围内,就形成了跨射。追求跨射的意义在于:保持对目标的跨射,能够达到最大的命中概率。
再通俗点讲,如果形成跨射就是测距正确,然后转入效力射。跨射时,炮击舰的火力逮住了目标舰,其火力可随目标舰的坐标调整而调整,每次主炮齐射8-12发炮弹都是较均匀的落在目标舰周围,这些未命中但偏离目标舰不远的失的弹称之为“近失弹”,其弹片和爆炸冲击力也能对目标舰造成一定的伤害。但到底何时完全命中,就是几率的问题了,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纺锤形的图案,闭上眼睛拿笔在这张纸上乱点,最后睁眼看看到底有多少点被点在这个纺锤形图案里,一般来说,点的时间越长,点在图案里的就越多,海军水面战舰之间拼舰炮也是如此!
随后,中华帝国的战列舰在开战后十五分钟中华帝国海军的战列舰取得了首发命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