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三十三年及三十五年,湘西土司受命东征讨伐倭寇。永顺宣慰使彭翼南统兵三千余出湘。平望驿、王江泾、秋母亭、6泾坝、胥口等大战,将士效命,英勇杀敌,最终取得辉煌的战果。但为此也有不少湘西建儿却魂漂异乡,血溅东南沿海,再也无法活着回到自己的故乡。
所谓狐死丘,叶落归根。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故土总有着一份十分固执的眷恋。湘西将士虽是少数民族,却也毫不例外。土司王出征时带了三千人马,战事结束,自然也得把这三千人一个不少的再带回去。尽管其中有一部分人已经失去了生命,但其遗体一样得带回湘西。在跟家属见过最后一面后方能入土安葬。数百人的尸体运输自然很是麻烦,不过幸好湘西有着自古流传的一种神秘行当,俗称“赶尸匠”。
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带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蚩尤对军师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在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点法术让这些好弟兄回归故里如何?”军师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官方英姿上传在后面督催。”
于是军师装扮成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之弟兄们,此处非尔安身毙命之所,尔今枉死实堪悲悼。故乡父母依闾企望,娇妻幼子盼尔回乡。尔魄尔魂勿须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着故乡走去。
这便是传说中赶尸匠的由来。赶尸匠在解放前普遍流传于湘西各地。时至今日,在湘西部分地区还能找到曾经专门供赶尸匠以及其运送的尸体休息的“死尸客栈”。赶尸匠是如何驱赶尸体行走上百里甚至上千里的路程目前已经无法考究。但要如此远距离的运输尸体,所费时日必定不短。因此赶尸匠套延缓尸体腐烂的办法。
当年土司王彭翼南便是使用赶尸的秘法对阵亡士兵的遗体作了处理。以保证在战事结束后,这些士兵的遗体能完好的运回湘西。
当时的湘西山高林密,又没个公路什么的。进出湘西主要途径是水路。经猛洞河,酉水,入洞庭而进长江。彭翼南率军回湘自然也得走水路。
绵延的兵船近有三十余艘,包括朝廷的各种奖赏以及抗倭所得的部分战利品。当先一艘打着土司王的王旗。随后是五艘满员的兵船。接着便是运载各种奖赏物资的货船。最后,才是载了士兵遗体的运尸船。
湘西赶尸有着诸多的讲究,赶尸匠们还有着种种秘法。土司王运送阵亡将士的遗体虽然没有正规赶尸匠那么讲究,但也遵循着赶尸的一些条例。其中有一条便是昼伏夜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