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文华殿。
朱见深面前的御案上,此刻正摆放着十几份殿试贡士的试卷,其中有两份试卷被他特意放到了显眼的位置,一份试卷的主人叫李东阳,而另一份则叫刘大夏。
相比之内阁推荐的彭教、吴釴、罗璟三个历史上名气不怎么高的人入一甲,李东阳和刘大夏虽然名次排在他们后面,但在后世的知名度,却比这三人高了不知道多少。
提到刘大夏,下意识就会想到与他合成“弘治三君子”的王恕和马文升。
而提到李东阳,必然少不了刘健和谢迁两位赫赫有名的内阁大学士,毕竟时人云:“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此三人,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
不过和李东阳比起来,刘大夏这人在历史上褒贬不一,当然,他忠君报国这一点没得说,但为什么还有黑料呢?
事情是这样的,据说明朝成化年间,有太监劝历史上的成化帝效仿成祖皇帝的事迹,重新下西洋。
而明朝一些史籍,如万表的《灼艾余集》、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却记载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顾起元的《客座赘语》更是指名道姓,说刘大夏焚毁了郑和下西洋档案。
到底是藏匿还是焚毁?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刘大夏跟这件事多半脱不了干系。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在刘大夏看来,太监就是小人,皇帝听了小人的话就是在干坏事,劳民伤财……
至于李东阳,比刘大夏好点,从弘治年间兢兢业业的内阁大学士,到正德年间为了除掉刘瑾,选择忍辱负重的那段屈辱史,他被太多人误解,却始终坚守心中的道义。
这样的人,朱见深可不会放过和他套近乎的机会,只要一个张居正式的人物,是自己亲手栽培起来的,以后谁敢说他是昏君?
至于为什么是李东阳而不是刘大夏,主要还是因为刘大夏今年已经二十八岁了,而李东阳和朱见深是同一年出生,只比他大几个月。
当然,如果把刘大夏换成王守仁的话,多大年纪朱见深都不会介意,可惜这位圣人现在还没有出生……
朱见深在努力回忆历史上的李东阳,正统十二年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四岁时就能作径尺大的书法,被称为神童,时景泰皇帝下召验试,多有赐物。
除了见过天子,最让朱见深惊叹的,还是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后,一位老翰林找他对的对子。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除了流弊,朱见深无话可说,看来古代的神童不是那么好当的……
接下来就是李东阳传奇的一生,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放下李东阳的试卷,朱见深对他作的策论有了个大概了解,然后说道:“朕决定了,让李东阳入一甲,就排在彭教前面。”
“陛下,那彭教可是一甲第一名……”
有读卷官提醒道。
而此刻文华殿内除了诸多读卷官,内阁首辅李贤也在场,他听到朱见深的话后,立刻劝道:“陛下,这李东阳的策论臣看了,当为状元文章,只是此人小时候就有神童的名声,当地人都说他长大了是要做宰辅的,臣以为还是当磨一磨,定为二甲第一即可。”
朱见深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笑道:“朕岂会不知李卿家在担心什么,你大可放心,朕不会让他成为下一个方仲永的,这状元郎还是给李东阳吧,另外,此人入翰林院后,直接升为侍讲学士,年轻人肯上进,自然要多给些机会。”
“陛下,这恐怕不妥吧……”
李贤老脸一抽,皇帝如此赏识李东阳,他仿佛看了几年后一个少年入阁给他打下手的画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