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行到现在,包括南兵和狼兵在内的明军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就是遇到倭寇,炮车先上,南兵再上,狼兵最后上的顺序,在野外遇到倭寇只要动用炮车,就没有打不垮的,倭寇根本没有他们这样的炮车装备,所以在野战的时候十分吃亏,纵使倭寇在发现明军有火枪之后推出了竹束,但是也没有用。
明军远远的看到一群倭寇推着竹束和类似于盾车的东西蜂拥而来,首先就发炮,你那些东西挡得住铅弹难道还能挡住火炮不成?一阵齐射打过去倭寇已经死的七七八八了,还怎么反击?
几百上千的倭寇就被这样一阵火炮给大打散,明军发枪将其打残,狼兵扑上去补刀斩首,搞定!
几场遭遇战下来,骆尚志有点惊讶地发现个人武力在这样的战场上似乎已经退居末位了,火力的强大和军阵的完整才是军队能否取胜的第一要务,他和他的部下已经习惯了和炮车协同作战的方式,习惯性的聚集在炮车的周围,以炮车为主要武器对付倭寇,一打一个准儿。
这样想着,骆尚志就不免感叹,如果嘉靖时期东南倭患猖獗的时候,明军有这样的战术和武器配备,倭寇还能横行东南数十年吗?
如此作战消耗固然大,但是兵员损失十分的轻微,骆尚志从朝鲜一路打到日本,大小战役没有缺席过,手下弟兄战死也不过四百,剩下的清一色老兵,丝毫不畏惧倭寇,战功赫赫,首级拿到手软,这和嘉靖时代大明对抗倭寇时期的凄惨战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种武器,一种战术,一名大将,就能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吗?
萧提督,真不愧名将,真不愧是年仅二十三岁就能统帅大军的存在,皇帝陛下有识人之明啊!
接连突破十七道日军的封锁线之后,杀红了眼的狼兵冲锋在前的一支小队被一阵密集的火枪射击打倒,瞬间阵亡十数人,见状,骆尚志立刻下令军队停止前进。
此时骆尚志已经看到了高大的城墙,一看之下也不免感叹,釜山倭城已经相当棘手,这座叫做名护屋的倭城更加棘手,城墙连绵不断,一眼望不到边界,少说得有十几米高,看样子厚度也相当惊人,明军炮车没有重炮的存在,野战还行,攻城就稍显不足。
估计也只有那些主力战舰上的船首大发熕可以用来攻击这样的城墙并且取得效果。
骆尚志想起了出发之前萧如薰的告诫——你们此去日本进攻是一种象征,象征我们已经攻入了他们的本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震慑,宣誓大明已经可以攻击他们的本土了,而非是要攻取什么城池取得什么战果,而且按照倭城的强度,大明目前还没有可攻破倭城的火炮,强攻不智,更别说他们还有十万预备队在名护屋集结,一旦反应过来,我们没有招架之力。
所以水师此去日本的意义就在于震慑,在于宣誓存在感,在于扰乱敌人内部,使敌人加速动乱,一旦敌人出现了反应过来的迹象,我们就要迅速后撤,不能恋战,回到海面上,用水师舰炮威胁倭寇。
反正他们根本无法对抗我们的水师,我们可以肆意在他们的海面上遨游,什么时候看着不爽了再上岸干他一票,使之疲于奔命,另外,把劝降书给他们,告诉他们,釜山倭寇已经全部被歼灭,咱们只是先头部队,大明十万大军整装待发,不日即将远征日本,吓吓他们。
萧如薰估计丰臣秀吉那个样子不一定能接受现实,所以要用更加鲜明的现实去刺激他,使他最终认清现实,最好能活生生气死,直接为德川家康的上位创造条件,然后集中全力打击德川家康,逼的这头保守派老狐狸和大明签订城下之盟,搞到大明需要的东西。
所以陈璘观察了战况之后,发现名护屋内的倭寇已经逐渐反应过来并且开始备战,体现出不错的军事素养,甚至陈璘还发现有些倭寇正在推着火炮登上名护屋的高台,似乎打算用火炮反击明军的舰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