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恩对于时间的预估还是挺准的,晚上11:20的时候他们完成了所有的扫描工作,并将扫描得到的3D数据环境存进了电脑里。
“我们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去休息了?”看梁恩在电脑上操纵了一番之后就准备这间房间,贞德明显看上去有些不放心。“这里不用人吗。”
“当然不用,我编出的这个程序就是为了减少我们劳动,所以它能够自动化的运行。”梁恩说着打开了车厢门。
“现在回去睡一觉,明天一早起来的时候电脑就会把所有的东西处理好了, 实话实说,这要比传统的靠人手工拼快多了,唯一不好就是之前编程序有些麻烦——”
显然,拥抱时代进步的好处总比坏处多的多,所以当第二天一早起来的时候电脑程序已经运行完毕,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了那些碎片该如何拼接的内容。
在3D图像的帮助下,大家很快的把那些碎片一点点的拼接了起来, 随着大家的忙碌,一个9多的长筒形容器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之所以说是容器, 因为除了能够确认这个东西是用雪花石膏制作的以外很难把它归纳到某一种具体的形质中去,如果说它是杯子的话也太长了点,但花瓶又不像。
不过为了方便称呼,梁恩他们最后决定用觚这個汉字词语来形容这件容器,不过翻译成英文的话他们只能用Vse,也就是花瓶来称呼这件东西。
梁恩不知道的是,这个东西在另一个世界中被命名为瓦尔卡祭祀瓶,是伊拉克的国宝级文物。
简单的测量了一下后,他们发现这件艺术品高91.4厘米,重约540斤,由一整块儿完整的雪花石膏雕刻而成,只不过外观因为长期埋在地下的缘故已经失去了光泽。
不过即便如此,从这个复原容器来看整件容器器型大气优雅,浮雕严正精美。而且从样式上来看,应该是公元前3500年到3000年的产品。
虽然之前发现的时候他们找到的只是一堆碎片而已。但经过修复后器型完整,可以看清瓶身大部分的雕刻图案。
除了这个瓶子以外, 他们昨天找到的那一堆碎片中还有另外一个看上去差不多的瓶子, 但是那个瓶子碎片只占有全部的一半多一点,难以简单的复原。
所以大家现在主要把精力集中在修复那个保存的比较完整的瓶子上,根据他们的观察,这个瓶子在古代就有被修复的痕迹,可见其在古代就很受拥有者的重视。
整个瓶子的周身被浮雕环绕,分成四个平行的“带”,也就是艺术史术语中的“register”。而这四个环带的从下到上浮雕主题的意义复杂性递增。
最下面的一条带状浮雕装饰的底部是波浪线,可能代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这两条两河流域文明的母亲河。
从中平整而交织地生长出两类作物,可能是大麦与亚麻,或者芦苇类的植物,这是苏美尔人,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农作物。
瓶体上这种交替呈现的方式形成一种令人舒适的节律感,很可能也是驯化植物的象征,因为这种排列等人一种整齐的感觉,体现出了人工带来的秩序。
同时这种节律感在雕刻有植物的这一个装饰带上面的动物浮雕装饰带中得到回应:公羊与母羊交替出现,似乎是朝一个方向缓步前行,给人一种放牧似的美好感觉。
这两条浮雕装饰带充分反应了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基本状态,也就是农业和牧业,毕竟苏美尔人是全世界最早培育出小麦和大麦。并驯化了绵羊和驴的农耕民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