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书写完了,莫言也联系了深空公司这边,准备要找出版社。
“我听说他三个月不到,就写了一部五十万字的。”余桦说。
“我也听说了,据说是因为母亲去世,才写了这部。这么一部长篇,恐怕要耗他不少心神,之前我们都说于东如何如何拼,现在看来还是莫言更拼一些。”毕飞雨笑道。
余桦摆摆手,“于东耐力强些,这几年写了有两百万字了吧?”
“应该有吧,没有细数过,大多还是科幻。其实要说快,我看还是北边的一些作家效率高些。”
于东所说的北边的作家,指的是陕军的一些作家,特别是贾平洼。
贾平洼长篇倒也不算多,但是中短篇一堆,大大小小的杂志都有发表。
跟于东他们不一样,贾平洼他们发的杂志很多,像是陕省那边的地方杂志,也能经常看到他们的,毕竟发一篇就能拿一篇的钱。
据说贾平洼每日都写,而且基本上每天都要写几千上万字,效率能顶得上整个“金艺帮”。
当然,金艺帮拉跨主要还是余桦拖了后腿,这家伙是几个人中最闲的,但是写东西却是最慢的,倒不是他写得慢,主要还是懒。
平时没事的时候,他要么去找人打牌,要么就在学校乱逛,像个街溜子一样。
……
过了没两天,吴书青那边打电话来说座谈话的时间定在了十一月十一和十二两天。
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于东准备在座谈会之前把自己的新书给写完。
期间汪海临来过好几次,都是为了他那篇,看得出来,现在汪海临写已经渐渐步入了正轨,而且越写越有干劲。
这小子还是有才华的,不过性子不稳定,容易急躁,要不是于东压着,心思早就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
如今看到他能够安安心心地写一部长篇,于东还是非常欣慰的,就算是这部最终结果不好,至少对汪海临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经历,想来对他以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这段时间,于东大部分时间都在写,至于做饭的事情……一开始他是坚持的,不仅是他,程砚秋也在坚持。
不过很快,做饭这件事情就变得稀疏起来,一则金艺的食堂越来越好,饭菜实惠不说,而且味道还不错,二则于东岳父岳母有事无事就喊他们回家吃饭。
吃着吃着,倒成了常态,一周七天,中饭和晚饭加起来十四顿,至少要在岳父母家吃上五六顿。
十月底的时候,汪海临又拿着稿子来找于东,这次不止他一个,还有贾章轲也跟着一起。
汪海临的稿子没什么好看的,已经写得差不多,只有一些细节还需要打磨,于东看过之后说了几句就把稿子还给他了。
“东哥,那我先走了。”
汪海临拿着稿子一溜烟跑了,贾章轲却没跟着一起走。
于东看着贾章轲,“你小子有什么事情?”
“东哥,我也有一个剧本请你帮看看。”
贾章轲笑眯眯地从怀里掏出一沓稿子来,这稿子折损得厉害,很多页的页角都缺掉了。
于东伸手拿过稿子,饶有兴趣道,“关于什么的?”
“小虎。”贾章轲说。
于东一愣,“小虎?阮小虎?”
贾章轲咧嘴笑道,“我问小虎要了《小虎》的授权,写了这个剧本。”
说起来有些拗口,不过于东能听明白。
他也没多问,翻开剧本看了起来。
剧本并不长,讲述了一个叫小虎的孩子被老乡忽悠到大城市闯荡,却成了一个小偷。
《小虎》原著里面,小虎在火车上看到了一部,然后改过自新决定不再做小偷,不过贾章轲的剧本却改了这一段。
剧本中,小虎看到的不是一部未发表的,而是于东的集,里面的哪篇《一天》。
集里面还有其他,不过小虎只看到了《一天》,就被同乡老费给拉走了。
小虎想要将书还给原主人,却被老费一把夺过扔到了火车外面。
看到这一段时,于东抬头看了看贾章轲,“为什么要把《一天》写进去?”
“因为小虎说他以前非常喜欢这篇,我受到点启发,就把这篇给写了进去。”贾章轲说。
于东点点头,他还以为小虎跟他说了些其他事情。
继续看剧本。
跟老费下了火车之后,小虎提出要散伙,老费不干,不过最后实在拗不过,老费就说让小虎再帮他一个月,一个月后他再找到新的帮手,就让小虎离开。
小虎接受了这个提议,决定帮老费干最后一个月。
但是不幸的是,一个月还没结束,小虎就被抓了起来。
最后一幕跟《小武》有点像,小虎被拷在一家书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还有书店橱窗里的那本《一天》。
除了最后一幕之外,剧本里面还有其他一些东西也有点像《小武》,比如老费喜欢自称手艺人,并且让小虎也对外宣称自己是手艺人。
剧本的主要情节都放在了火车上,除了小虎看到那本书之外,其他都是在讲述他们这个小团伙是如何偷东西的。
于东拿着剧本,敲了敲桌面,“总体来说是好的,不过故事稍显单薄了一点,小虎这个人物也因为故事的单薄而显得单薄,前面大半截,我更多的注意力倒是放在了老费这个人物上面。”
还没等贾章轲开口,于东又说道,“我能感觉到,你想给人一种感觉,老费就是后来的小虎……我有没有想错?”
贾章轲笑着点头,“东哥你说得对,我就是想写出这种感觉来。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让这种压抑的感觉突出并且持续下去,后来我一想,假如这种压抑是永无尽头的,或许就能达到目的。老费就是后来的小虎,小虎就是老费的过去,像是一个圈一样,永无止境,看不到头,这也贴合了《一天》这部的主题。”
这样一来,电影就跟《小虎》更不一样,而且跟贾章轲自己的那部《小武》也很不一样,不过这个想法还是挺不错的,象征性很强。
当然,如果剧本这样写,对镜头的运用也有很高的要求。
有些东西,不是说你想到了,就能写出来,就算写出来,也不一定就能拍出来。
而且如果按照剧本来拍的话,成本也会比《小武》高,因为里面有很多镜头都要在火车上完成。
于东想了想,提议道,“如果你想达到你说的那个效果,或许可以试一试把名字模糊处理。老费这个名字可以直接去掉了,找三个演员,分别是十几岁,三十岁,四十多岁……给一点线索,让观众想到他们是一个人就行了。”
贾章轲挠了挠头,“东哥,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比如说十几岁的少年是甲,三十岁的青年是乙,四十多岁的中年是丙,电影的前半部分是丙带着甲在火车上偷东西,然后下了火车,甲要散伙,丙提议再做一个月……然后就开始乙的视角,他一个人到处偷东西,然后被捉住。”
贾章轲眼睛一亮,“我懂了,到了乙的视角,观众其实分不清乙到底是甲的未来还是丙的过去,三个人就重合到了一起去。那我可以通过别人的称呼加深这种印象,比如甲就是小虎,乙是虎哥,丙是虎叔。”
于东点点头, .knsh.“差不过是这个意思,你回去考虑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贾章轲兴奋地点头,“好,我回去就试试,看写出来的效果怎么样?”
“能不能写出来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能不能拍出来。”于东笑道,“把剧本完善一下,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把分镜都给画出来……你天天跟导演和工美两个专业的学生混在一起,分镜应该没问题吧?”
贾章轲讪讪笑道:“还有待进步。”
“不管怎么样,弄出来给我看看,如果还不错,我让深空那边把这部电影加入导演扶持计划。”
“好嘞,谢谢东哥。”
“不用谢,用心就行了。”
其实对分镜这种事情,于东不太担心,贾章轲画得再不行,总要比姜炆画的要好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