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皇宫整修的工程浩大,速度却奇快。宫中原先就有的大件器物大都还在,精巧细致的摆件已经没有了。当年王氏迁都,怕被人笑,大件没敢明目张胆的搬走,其他能装箱装车的都搬的一干二净,好在慕扶疏在江宁城皇宫扫荡了一番,其他诸如家具之类的自然是要重新打造。
慕扶疏空间最多的就是种类繁多且称得上稀少的好木料。
那些大树砍下来后直接运到一个空仓库,三郎派了人来拖走,自有宫内监招来的能工巧匠加班加点赶制。远在蜀地的于涛父子也正在赶来,他们被慕扶疏自现代带来的木工图纸浸多年,在制造上比先时的木匠们进步了许多。
因为登基大典近在眼前,整个内宫就整理出了一个栖凤殿,里面一应家具都是慕扶疏自空间拿出,亲自布置的,在他们大婚前,三郎就要住在这里,而她则住在长公主府。
龙袍杨惟爱早就制好,此次登基大典因着时间紧,赶来参加的官员也不多,一切都只能从简。还好崔元启对于皇家礼仪很有心得,这登基典礼倒是有条不紊的开始筹备。
现下制度紊乱,官职也混乱不堪。按例新皇登基之前的大赦天下封禅等都跳过去了,只祭天和颁诏照例,之后便是十月初一正式登基。
十月初一大早,三郎便换上了龙袍,头戴金冠,在暂时充当司礼官的崔元启的带领下先祭拜天地宗社,后在金吾卫护送下至玄武门,由大长公主殿下请出传国玉玺,蜀王请出哀帝遗诏,交由崔元启,由他半跪交予三郎,之后鸣钟奏乐,礼成,受百官及百姓叩拜。
三郎将国号改为“盛康”,如此明年开始便是“盛康元年”。
登基大典从简,半天就完事儿了。接下来三郎将在含元殿任命新官员、颁布条令……
慕扶疏没见过古代皇帝的登基大典,倒是在现代时见过天坛的祭祖表演,看了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儿,只是在真正身临其境,见过“简化版”的登基大典,还是觉得表演和真是生活是有差距的。
虽然此时“康盛”朝的官员不多,也有好几百。加上金吾卫以及闻讯赶来的普通百姓,在三郎登上城楼时下跪山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场面还是很令人震惊的,尤其是三郎居然拉着她,让她紧跟在自己身后一步左右。那震撼真不是用言语能够形容的。
所有人都跪着,连大长公主和蜀王也是半蹲,只有自己因着被三郎抓紧了左手,只能别扭的站着,看着眼前一片黑压压的人头,那场面,不是用简单的激动就能概括的。
慕扶疏只能说,怪不得那么多人都希望拥有权势,更别说如今三郎已经是整个大隋最有权势的人。
十月已是深秋,各地得到消息来长安参加登基大典却没有赶上的人也没有空手而回,三郎和慕扶疏已经在十月初二开始,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堆积了大量粮种,城内外贴了许多告示,让各地官员和百姓们按照地域各自去领粮种以及种植方法。
三郎登基大典虽然没有大赦天下,但是免费发放粮种之事却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在百姓间的好感度不断刷新。
当然也有个别或有阴谋或是真的不相信这些没见过的新粮种的,在各个领取点磨叽质问,毕竟老百姓种田不易,若是种下了却颗粒无收,那就没了活路了。
好在慕扶疏已经想好了对策。在领取粮种之时,边上有相对应的种出的粮食蔬果给他们看,并且签下契约,若是按照官府给的法子没有种出来,将给予相对应的粮食或者银两做出补偿,实在不愿意的也不勉强,自行离去就是了。
十月很快过去,十一月初的时候,长安下了第一场雪。
慕扶疏忙着分发两种,三郎忙着国事政务,这一个月他们只见了寥寥数面,还好婚期就定在来年二月初,两人也各自都忙,只在晚上睡下时觉得被窝有些冷罢了。
慕扶疏如今住在大长公主府,离杨惟爱三人的院子远远儿的。
没错,杨惟爱和杨翁、崔崇瑜三人还住一个院子,慕扶疏号称见识过的现代人,也无法直面这令人尴尬的三角关系,只当事人却是若无其事满面笑容,她也无需在亲爹和继父中间难做人。倒是杨惟爱最近神情有些恹恹的,总也提不起劲儿,连给慕扶疏办嫁妆也有些心力不从心。
因着下雪,慕扶疏也爱待在屋子里不出去,只将有用的书籍抄录整理,粮种已经发下,只要今年风调雨顺,明年应该不会再大面积饿死人。农业发展了,接下来就是工业。慕扶疏挑了必要的几项出来,打算见着三郎后再和他商讨一下。
正忙忙碌碌不可开交,半月前自洛阳赶来的丫头抱琴匆匆跑进来,在门外通禀一声后回道:“长公主殿下方才晕眩了一下,喜珍姑姑去唤了太医,郡主是不是过去看一下?”
慕扶疏连忙出了内室,司棋拿了件狐皮大氅过来给她披上,又戴好了帽子,自回廊下往长公主院子去。
到了正院,太医已经到了。
杨惟爱身份高贵,府中常驻着两个太医,一个年纪大些,一个年级轻些,两人正一坐一站的商量着怎样开方子。
慕扶疏一进来就被暖烘烘的地龙熏得冒汗,忙不迭脱下大氅除了帽子。杨惟爱半窝在榻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褥子,杨翁和崔崇瑜一左一右的坐在她身边,慕扶疏皱了皱眉,见他们脸上居然洋溢着喜气,忍不住想捂脸。
这还用得着问吗?三人一团喜气,太医面带笑容,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定是杨惟爱老蚌怀珠啦!
当然,杨惟爱三十出头,算不得老蚌。只是三人都笑得一脸,是不是说明这孩子三人都有份啊啊啊?
慕扶疏突然觉得有些头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