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东西最后都到了慕扶疏的空间里,又回到了杨惟爱的私库。出嫁时杨惟爱也挑了些好的给她带进宫,崔崇瑜对于女儿的嫁妆自然不会去细看,也就一直被蒙在鼓里。他只可惜张氏留下那些东西都没了,却没想到兜了一圈还是回到了杨惟爱手里。
女儿出嫁,父母办嫁妆是理所应当,但是祖母也是需要出体己的,这是很多高门大户的规矩。
女子出嫁,嫁妆是私产,将来少部分会留给儿子,大多是给女儿和孙女做嫁妆。张氏先头嫁人是家里做主,陪嫁也很丰厚,之后大归时留下了一半。二嫁由己,她没有听从父母之命,而是自己挑了个商户。
先前说过,隋炀帝后,商户的地位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低贱,但和高门贵族相比仍旧是低了好几级。张氏作为和离妇人,要嫁入同样的门第也不是不可以,但大多是继室或者庶子媳妇,这是她无法容忍的。
张氏自小和崔问笙定亲,是被当做宗妇长媳培养的,可惜的是崔问笙有了“真爱”,她虽然高调和离,总归是落了下乘。家人再疼爱也没有养在家里的道理,再说就算她不出嫁,等父母去世后跟着兄嫂过活,那就更说不过去了。
从张氏敢敲登闻鼓就可看出,她是个果断泼辣的,最后在众多夫婿人选中选择了商户,跌碎了一地下巴。她就是看准那户人家绝对会将她高高供起,要知道商户能娶到高门女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事实证明张氏的选择是正确的。洛阳沈氏乃巨富之家,传家两百余年,做生意秉承的是诚信仁善。张氏所嫁之人是张家掌门人,且是头婚,和她年纪也相仿。长的一表人才不说,学识也渊博,和她也说得来,妇唱夫随很是快活。
前些年闹饥荒时,各家粮铺都乘机涨价,最后粮食涨到天价,只有沈家一直按照市价的八成卖粮。虽然说沈家也没有给百姓多少关照,但至少他们比别家便宜两成,在民间颇有声望。
慕扶疏对于沈家的做法很是佩服。沈家这样做既照顾了百姓又得了名声还不得罪其他商家。
而这个主意就是张氏出的。
张氏自嫁入沈家就接过内宅掌家权,慢慢的开始干涉沈家生意,到她生下儿子之后,整个沈家几乎都捏在她的手中。他丈夫是个和软的,见她喜欢经商且眼光独到,也由得她去,沈家也从原先的粮油生意发展到各行各业,整个大隋几乎没有沈家商号到不了的地方。
可以说沈家别的没有,只有钱。
慕扶疏知道沈家豪富,但是沈家也很低调,仿佛一心做生意,完全不想涉入官场。不像周家,有钱之后就开始想着有权,幸好周博端是个出手大方又性子直的,不然也不会给他做到户部尚书的位置。
张氏自那日在掌柜的提醒下得知,方才那对出奇漂亮的人儿居然就是自己孙女和孙女婿时,心中很是五味杂陈。
当年她毅然决然的提出和离也是为了崔崇瑜着想。若是她不闹大,任由那表妹进门,那么之后她和儿子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先时还有长辈护着,等崔问笙接过家主之位,说不得她和儿子就要给那贵妾和庶长子让位。要让位,只有正妻和嫡子死了才有机会将那两个扶正。
张氏当然不想自己和儿子死,不想死就只有崔问笙当不上家主。虽然这样一来儿子也将失去家主之位,但总比送命强。
所以张氏才会大胆敲响登闻鼓。如她所愿,w.unsh.c崔问笙剥夺家主继承人资格,和米氏一起被关了起来。
她的这一举动几乎是将博陵崔氏的脸放地上踩。难道之前崔氏族人不知道崔问笙有外室并生下庶长子吗?当然是知道的,不过是那些人没想到她会将这事闹到皇帝面前。本来皇帝对世家势大就不满,很愿意看到那些情愿五姓通婚,也不愿意嫁入皇室的所谓名门望族出丑,因此才会训斥了崔问笙,几乎是一边倒的判了她和离。
张氏如愿了,能趾高气扬的走人。同时她也明白,儿子她是带不走的,若是她再表现出对儿子的重视,那么等她大归后,儿子在崔家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所以张氏才留下一半嫁妆和满月不久的儿子,自此不闻不问。
这样一来,在博陵崔氏看来,崔崇瑜也是个可怜的,爹不疼娘不爱,对张氏的愤恨也发泄不到他身上,反而有同病相怜之感。
由此看见张氏的心计有多深,一步步算计,其实只为保住自己和儿子的性命罢了。r1152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