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间很普通的房屋,屋内摆放着简陋的几个家,尤其正中一张破旧的书桌上,一边摆卖了陈旧的书册,一边是崭新的书稿。
不过,书稿的书页是十分粗糙的桑纸。就是这普通的桑纸,在市面上购买一小沓,也需要一百铢。
陈旧的木门发出咯吱的声音,如同老者的无声叹息,走进来的却是一名相对清秀的少年。
少年脸上待着几分倦容,额头上还沾着几点黑星。
他抬手从屋角的水缸里拿出葫芦瓢,打了一瓢水,狠狠的灌入嘴里,然后扶在那感觉一摇就会垮掉的木椅上,大口穿着粗气。
“煤山的劳作太难了,这一天下来,身子骨就快散架了。”少年叹息一声,揉了揉肿胀的臂膀,然后打了一勺的冷水,倒入盆里,洗了把脸,感觉整个人精神一振。
他走到了木桌边,拿起了毛笔,开始对照着一旁的书册,认真的摘抄。
超累了,就会再用一旁盆里的凉水洗把脸。
“若无万卷书局,我等黔首之家,又如何有机会读得此书?若无兴武吏治开明,我等兴武人如何安居乐业?若无王府近年来下达的学堂建设之功,外加勤学之补助,我与诸友又如何入得县学?”
“能得此收益,功在于兴武王!
等我县学学完,定去那常安太学游学,而后回归兴武,造福本地之家!”
少年将手里的《尚书》抄写的有一半,他起身举目四望远处的群山,还有脚下的土地。
少年名叫孙哲,乃是数年前移民兴武的汉人,只可惜他之父母在那年的羌人叛乱中,不幸身亡,而后得到兴武县寺的接济,才渡过了那个艰难的冬天。
如孙哲这般的兴武少年不在少数,甚至包括整个西海郡的人们。自一年前,西海郡,所辖诸县被纳入兴武王的封地后,西海郡各地皆得王府命令,实行兴武那一套比较完善的经济教育体系。
全郡亦是在推广土豆等新产物,工坊之建造,商贾之迁移发展,亦是让西海之地的民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尚在为西海郡建设的普通百姓们却不知,一个“大麻烦”或将降临在他们的身上。
“咯咯……”王家庄子的离院,满是银铃般的笑声。
王令仪的声音无疑是最具辨识度的,小小人儿,早在数月前,就被封为郡主。
那郡主府,据说已在当地开始建立。
王令仪对此一无所知,每天最爱做的事情,一是爱揪着兄长王志的小辫子,二嘛则是喜欢在父亲王匡的肚皮上蹦蹦跳跳。
“看你把两个孩子惯得,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孙婉手里拿着针线,眼见初冬将至,亲手给自己的丈夫,还有两个孩子做起了棉鞋。
棉鞋的手艺,是孙婉亲自向庄子里的老婆子学来的,用老婆子的话说,主母的手艺都快赶得上她这些常年久月做针线活的熟工了。
“我就两个孩子,当然要宠着他们了,加上今日太阳不错,为夫也是难得带着他们出来晒晒太阳,到是婉儿近日来,清瘦了不少……”王匡一个胳膊拎起一个孩子,将他们抱在大腿上,而后将方才写完的拜帖交给了一旁候着的宋山。
“家里事情有很多人帮忙,婉儿到是不累。却是夫君如今……日日都要忧心国事。还有呐,王府建好了,听说过两日咱们就要搬到常安城里去?夫君,说实话,婉儿还是喜欢庄子,这里的空气,这里的田地,这里庄稼,还有熟悉的人。”孙婉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