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亦我所欲也!
董宣十三岁起,熟读圣贤书,心中有一秤杆,端平着理智和良心。
无论是对陛下,还是对安定国孝平太后,皆心存敬意。
恐不能受陛下之恩赏。
若陛下以此处罚董宣,董宣心甘情愿!”
董宣一揖到地。
宣室殿内,负责服侍的太监宫女早就噤若寒蝉,有的双腿已在抖动。
自大新始建国这一年来,没有谁敢如此顶撞皇帝王莽。熟知皇帝性格的人,皆知道这样做,没有什么好结果,大多数都是委婉的劝谏。
出乎殿内几人的预料,皇帝并未对董宣当即处置,冷笑一番后,将所有人都扫视了一遍,尤其在武王王匡和张邯的面上多停留了一会。
“今次入宫,怕不单单是为了币货之事,还有什么事,全都说出来吧!”王莽语气中除了怒意,多了几分讥讽。
王匡和张邯对视了一眼。
两人同时迈步,朝皇帝行礼,只有张辣一人低着头留在原地。
殿中御桌后,皇帝沉默的坐下,拿起茶杯饮茶,眼睛却是默默注视着前方。头顶正是阳光的方向,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但正在前方的人,皆能感受到皇帝的注视。
作为正对着的人,张邯亦是打了个寒颤,硬着头皮当先开口道:“陛下明鉴,鄙臣数日前曾上过奏书,言王田令实行至今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若不及时处理,怕是会酿成大祸。”
王莽忽然站了起来,目光几近于实质:“你,还有你……
看看吧!
今天下各郡府皆有奏书传来,言王田令实行得利,何来大祸?
朕从郡府官吏中看到的是,在王田令实行后,百姓有田种的大利之举,还有天下百姓对朕和朝廷的称颂。
另外,不论你的言语,当初于宫中商讨王田令时,又是谁信誓旦旦的告诉朕,此中之举无不妥之处,且将受惠于天下。
是你张邯!
事实也确实这样,现在你张邯不要脸面,朕还要脸面。
哼!再说你那奏书,要真的说王田令有大祸,各地郡守岂能不知?太子岂能不知?太师太傅岂能不知?
朕想问问,是天下人在骗朕,还是你张邯在骗朕?”
说话的同时,王莽亦是将各郡府这段时间送来的奏书扔到了张邯和王匡的面前。董宣和默不作声的张辣,亦是未能幸免。
这种气氛下,王匡到没有趁机谏言,父亲王莽的气恼,不光是对于他与张邯的逆耳之言,还有先前董宣的拒绝。可以说是恰好汇聚到一起,同时爆发了。
眼下才是真正的天子之怒!
此时出言,是为大不智。
目前,只能换个角度,在起到劝谏的同时,让父亲可以听进去。近日来,天下间关于王田令的反对之声越来越多,可各地仍瞒着未央宫。
用不了多久,怕是在那些逼上绝路的豪族大户,以及那些受此连累的无辜民众的双重作用下,会激起更大的民变。
大新初立,各地钱行建设在即,民生亦是在进一步的恢复当中。
要是再发生巨大的变动,对于这个新建立的国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大新的崩坏怕是因此也会加速。
有了前面几次的经验,他才会联手张邯,顶着压力往上冲。只是这一次,皇帝的反应有些出乎预料,连制定王田令的张邯之语都听不进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