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慢些,家中温水颇多,你那水壶空了吧?等会再添一些。”邓锦眯眼笑道。
他拿过信件后,看了看上面紧贴着的完好无损的封条,点了点头,这才让老仆拿来小刀,一点一点的划开。
与老仆嘱咐过,进了里屋,掩上了门。
先是取出弟子王匡的信件细读,然后拿出了里面的厚厚书册。
“五年多的时间,古文解字终于是成了!只可惜子平于今春去世,未能见之成书。”邓锦手里握着字典,眼中又泪光闪过。
这本《古文解字》,当初还是在他与许多太学博士的号召下,不断的查阅书册,研讨再研讨,用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成书的。
他口中的子平,本名叫杨廖,乃是蜀地一儒士,博学多识。当时受他的书信所托,来了常安,那是叫长安,一些编写这本《古文解字》。由于太过于专注,日夜操劳,杨廖旧机复发,不久病逝于长安,由不少好友出钱,才将之尸骨运回了蜀地。
为了这本《古文解字》,不光杨廖,还有很多儒士的努力。
只是有的人看不见了,想到信中弟子所言,成书过后,已命人向各地为此做过贡献的儒士献上一本,邓锦的心情才好受一些。
翻过封面,看到了那密密麻麻的名字,邓锦如同看到了一个个真人站在身边,于他一同探讨。
往后翻去,能看到《古文解字》中描述的第一个字,还有一旁的音标。
“国,家也。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夏日是热,比夏日还要热的,是人心。
《古文解字》这本字典书成后,随即向天下印发,得王莽赞同,U w.ukansh.亦是成为了举国最为重要的基础教材。
这里面,离不开很多人的努力,王匡是晓得的。
所以,在字典发行后,他即下令,让所得的利润,用来资助那些为此奉献的儒士的同时,再拿出来一部分,以资助民间之教育,如开设一些小序。
小序,乃是村落之学堂。(元始三年变更,前文有提。)以此,来壮大大新的基础教育。
余者,如书局近几年的收入,王匡将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偏远地区的官学建设,像是西海,武威,山阴等郡。
“读书改变命运。”
于贫寒人家而言,是最为适用的。纵观前数百上千年,识字率是非常低的。能识字的,几乎全都是权贵之家。他们打心底,不希望所掌握的知识文字流向平民,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
有了纸张的出现,《古文解字》,或者是正在兴起的序学,将为平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向天下学子,尤其是贫寒之子普及知识的万卷书局,自然成为了许多权贵的眼中钉。
可凭借着王匡现在的地位,还有来源于皇帝对于包括王氏在内的许多权贵的“恶趣味”,万卷书局至少现在依然屹立不倒。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全国范围和长远的角度看,丢掉了一部分民心,赢得的是更大更广的民心。
这波不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