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之言,还真就按照王匡的建议,死死抓着“事实”,欲逼使皇帝就范。
王匡都为扬雄的“勇敢”,捏了一把汗。
公道在人心,入得外朝议中的不少官吏,皆是从底层做起来的。听过劝谏的光禄大夫话后,他们想到了近两年来,受到诸多挫折的王田令……皆露出了恍然之色。
原来,五管之事类似,里面还有这么一层道理。
那么,朝廷律令之实行,当是以人的思想为基础?还是应该以实践现实为基础?
在这未央宫的大殿上,由此引发了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大讨论。
尤其以扬雄的嗓门最大,说的话最多,同样也是他吸引了皇帝的绝大部分怒火。
坐在太子之后,于右侧第二排的王匡,则是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事情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不说,还让满朝文武开始了关于“事实和律令标准”的讨论。
“这是好事情啊!”王匡正襟危坐,心中不断安慰着自己。
大新朝野当下,最主要的问题,除了豪强权贵与普通百姓的矛盾外,还有就是上层官吏、甚至于皇帝,枉顾事实,频繁变更律令,由此导致的其他问题。这也是实打实的隐患,要是能接着今日辩论,让皇帝,还有满朝文武重视起来。
每有律令实行,先以事实调查之,了解民声,而后计谋,以下发天下。那样的话,就能避免很多麻烦。
王匡心中一边思虑着庭辩会出现的一些有利局面,一边又被忧虑所笼罩。
他能感受到上首的皇帝,其之目光不止一次的望向他。
看来,昨日他私下拜访扬雄,是没有瞒过这位父亲。父亲还极有可能以为,扬雄如今这么反常的卖力,是得了他的“挑拨”。
在平时的朝会中,扬雄可没今日这么猛。大多数时候,都不发一言,遇事也会在朝会结束了,去宣室殿与皇帝相商。
“今日之事,大概率是不能‘善了’,这个黑锅是背定了。”想到这,王匡眼睛转了转,打定主意不出言,参与庭辩。
还是等父亲的气消了再说!
五均六筦,有了今天朝会上的大议论,尤其那些明晃晃的事实奏书,大概率会将步伐放缓。皇帝是贤德的,自然不会一意孤行,何况是当着满殿朝臣的面。
理所应得的,他袖筒里,昨夜加上前几日专门准备的应对奏书,同样不宜于此时拿出。
话说,他袖筒里装着的奏书,虽没有扬雄的多,但也不在少数。其中即是足足准备了数十丈统计表格,甚至于为了防止皇帝会出言起疑,在未央宫外的马车内,还驮着三大箱子资料副本,以备皇帝查阅。
这种感觉,让王匡有了当年写论文的感觉。
朝会的节奏,在最开始因扬雄的插手被大乱,渐渐地,在皇帝有意无意的暗示下,朝中包括三公在内,开始将局面扭正。
“扬大夫,关于五均六筦违背基本事实的论述,朕觉得其中有一定的道理。
但五均六筦,事关国计民生,朕既然已下令,再无收回的意思,
且可以放缓,等大司徒下发法令,让各地上传更为细致的统计奏表,由三公再议后,既而正式实行罢了。
那底层官吏腐败之事……”王莽说完了前面一段话,将目光转到了王匡这个方位,停留了两个呼吸左右。
前方的王临,还以为是皇帝让他发言,立即站了起来,心中暗喜。
现在,是他这个太子发挥作用,怒刷一波存在感的时候了。他前些日子,被委任为五均六筦的实际负责人,说起来也有责任查漏补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