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个时辰后,刘协与虞翻绕建章宫一周,完成了测试。
虞翻的表现堪称完美。
刘协请他上马,与他并肩而行,走进了长安城,走进了未央宫,来到清凉殿, 请为上宾。
赵云等人退下,孙策、周瑜也被安排在殿外等候,只有周忠、诸葛亮作陪。
看到这个场景,周忠心中的忐忑总算消散了些。
刘协与虞翻聊了很多,既有虞氏家传的吐纳术,也有虞氏家传的易学, 还有虞翻的同乡王充所著的《论衡》。
王充离世已有百年,他的《论衡》流布却不满,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刘协知道这部书, 一方面是前世印象,一方面是蔡琰提过这部书。
蔡邕流落江湖时,曾到过会稽,见过《论衡》,深自佩服。但蔡邕有点读书人的陋习,凭借书中提到的论点、方法获得了不少虚名的同时,却对这部书绝口不提,以至于很多人还没听说过这部书。
虞翻却没有藏珍的想法,见天子有兴趣,立刻大谈特谈,甚至超过了他的家传易学。
刘协当即决定,由少府出资, 将这部书印三千部,颁行天下。
虞翻感激不尽。
会稽远在东南, 人文不如中原, 甚至不如相邻的吴郡, 常常被人视为蛮夷。虞翻学识渊博, 一心想为会稽正名, 只是没找到机会。
这次入朝,他除了辅佐孙策之外,也有借此扬名的想法。
只是没想到,第一个赞成他的人会是天子,而且得到了天子赞助,要将王充的遗著印行天下。
虞翻有些兴奋。
天子对他的礼遇,比起孙策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重要的是,孙策虽然对他言听计从,但孙策本人却不好读书,对他视若珍宝的这些学问兴趣不大,天子对兴趣盎然,而且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价值。
论境界,刘协高出孙策不止一筹。
遇君如此,夫复何求。
与虞翻谈了半天,意犹未尽。刘协决定先解决其他的事,留下虞翻再作长谈。
他先问了周忠的行程,尤其是庐江度田的事。
有了心理准备, 周忠坦然了很多,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了一遍。
刘协思索片刻。“周公,我们做个交易吧。”
“交易?”周忠有些不安。
身为大臣,与天子做交易,这要是记在历史上,他这名声还不臭了?
“庐江度田最大的难处,不在舆论,在你周氏。”刘协开门见山,脸色不太好看,语气也不怎么动听。
周忠为什么纠结?无非是因为他知道该怎么做,却不愿意这么做。
在义与利面前,他选择了利。
如果他能带头宣布支持度田,阎象绝不会那么为难。
有庐江周氏带头,反对度田,庐江大族才会那么肆无忌惮。
周忠尴尬地拜伏在地。“臣……惭愧。”
“朕与你定个十年之约。庐江周氏支持度田,若十年之后,你家的产业不如现有土地的收益,朕为你补足缺口,并重新讨论度田的方式。如何?”
周忠惊愕地抬起头,打量着刘协,正好迎上刘协微冷的目光,心中一紧,立刻又低下了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