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
“比赛(),普伊领先,3:0。”
又是一局比赛结束。
尽管这一局里高文拿到了两分,但普伊关键时刻还是站稳脚跟,顺利保发,正式确立了破发的领先优势。
高文站在原地,微微抬起下颌,看了一眼自己的回球落点,轻轻摇了摇头,对自己的战术布局并不满意。
首先,正式比赛和训练赛,确实是两回事。
其次,短短一周的适应时间,还是不太够。
从开场来看,高文的战术布局缺少一个清晰的思路,全然没有硬地的如鱼得水和丰富多样,回球制造出来的压力和冲击也就明显不足。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小在红土接受训练的普伊明显更加自在也更加轻松,再加上这已经是他的第二场单打,开局阶段非常稳健强势。
其实,客观来说,对于“90后”、“95后”的新生代来说,不同场地之间的区别正在越来越少,战术层面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相同的打法、类似的战术举一反三地套用在不同场地类型,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
真正踏上球场之后,高文意识到,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毕竟,两世为人,但红土比赛终究还是第一次。
但关键就在于,高文对于场地的理解是来自格拉芙和阿加西,也就是比较复古比较传统比较经典的认知,他们依旧坚信着“理解场地类型”是根本,技术和战术的调整则能够帮助球员在不同场地走得更远。
三局过后,高文认为自己需要冷静下来,戒骄戒躁,从基础做出,不要还没有学会走路就想着展翅高飞。
第四局。
一开始,高文尝试调整回球落点的分配,并不像硬地那样更多压深区,避免被普伊借力打力地快带撕扯出更快更重的回球;而是稍稍收回一些,让回球落在发球区底线附近,尽可能给予空间让回球的旋转释放出来——
灵感,来自纳达尔。
细细观看纳达尔的红土比赛就可以注意到,他的回球经常性地落在中场附近,对于普通球员来说是大忌。
因为回球落点一旦出浅,对手就可能会立刻进入球场施压,抢占主动;但纳达尔的情况稍稍不同,回球落点出浅是一种战术,让自己的超级上旋完全释放出来的战术,留下足够的空间给予网球反弹上升。
但很快,高文就意识到,需要谨慎选择战术。
一来,高文的击球旋转还是无法和纳达尔相媲美。
二来,普伊的回球非常有特点,和锦织圭有些相似也有些不同,他不需要频频进入底线抢上升点,站在底线就已经足够,因为他自身的力量比锦织圭出色,所以偶尔抢点、偶尔发力,可以随意搭配组合。
如此一来,普伊的脚步调整就不需要那么麻烦,站在底线上,进可攻退可守,不需要像锦织圭那样疲于奔命;但同时,普伊依旧能够通过抢点或者发力的方式提升击球节奏,将回合的速度全面提升起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2018年的美网,普伊能够决胜盘抢七险胜纳达尔。
不过!
这并不意味着战术错误,而是战术的排列组合需要更加灵活更加多变更加高明,以变化来打破平衡。
普伊的击球线路选择,整体而言还是比较常规的,瞄准空档击球。
同时,普伊非常执着于击球节奏的提升,也就是以快打快,每次回球总是想方设法地将速度提升起来——
当然,这也是击球线路选择常规的原因,没有时间细细思考和布局,看到空档就出手。
至少,2015年版本的普伊,依旧如此。
所以,启示是什么呢?
旋转!
红土的本质,就是旋转。如果能够巧妙利用旋转,通过落点的分配来制造不同效果,那么将会如何呢?
对高文来说,红土依旧是全新的,所以他也不知道结果,必须通过比赛的演练才能够累积更多经验。
“AD:40”,经历一次平分之后,高文利用一记外角的发球直得,成功保发,并且在接下来一局发动进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