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以后就将两章合并为一章了,每天依旧是4000字,想章名太难了。
“开城!开城!”
糜芳兴奋地喊道,同时也指挥着士卒让他们将城门打开。
此刻城下的战斗已经结束了,看着糜芳这兴奋劲,自然是温言他们胜利了。
温言当下已经将象征着自己身份的旗帜给打出来了,再加上刚才的那一番血战,也不怪糜芳如此激动。
“嘎吱,嘎吱”声响起,略显残缺的城门被人慢慢打开了,而温言也率军缓缓地进入其中。
并且,糜芳还在暗自观察着这到底是哪一方的军队。
他在开城门时就在想,虽然这是是正规军无误,但这徐州似乎没有姓温的将领啊。
而进城后的温言一眼就看到了糜芳,虽然他现在是满脸血污、衣衫不整,但温言依旧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糜子方!”
随着温言的一声大喊,糜芳也听出来了,这是在巫溪县里认识的温言啊。
前一段时间听自己大兄说,温言已经是一名别部司马了。
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温言特意来这里,自然是为了糜家而来的。
所以看见糜芳后,立即就下马来到糜芳的身前。
“子方,看不出你还有如此勇武的一面啊。”
温言自然不是胡乱说的,糜芳此刻不仅脸上满是血污,就连他的那副皮甲上都有好几道伤痕,其中有一道就在胸口处。
温言一眼就看出,这可是正经搏杀出来的。
糜芳被人夸赞后,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
紧接着他想起了什么,对着温言躬身一礼:“感谢子喻兄的救命之恩。”
温言将他虚扶起来后,就问道:“城内还有酒楼吗?我让他们先去吃饭。”
民以食为天!
五千人赶路加上战斗将近两个时辰了,所以温言肯定要先安排他们去吃饭的。
而且军队战斗胜利后大都会来一场庆功宴,一来是补充战斗消耗的体力,二来是缓解一下士兵战后的精神,以免他们一直在绷紧精神。
糜芳一听,挥挥手道:“嗨,还找什么酒楼啊!直接去我们糜家!”
这感情好啊!
温言觉得又省下一顿了,而且这一次的这一顿肯定比普通酒楼更豪华的。
这时候有几人来到糜芳身旁,糜芳歉意地对温言:“请稍等片刻,我先去安排一下。”
紧接着温言就听见糜芳在安排着战后的事宜。
这糜芳当官了?
这是温言的第一反应。
五分钟后,糜芳这才弄好一切,继续带领温言向着糜家而去。
这期间温言与刘基交流了一下眼神,觉得这事情有变啊。
之前他们商量过,温言想让得到糜家的鼎力支持,就要从官方上出手。
因为现在糜家最大的弱点就是族人没有一官半职。
所以温言和刘基讨论过,想借助这一次黄巾起义里拉上糜芳一起去平叛,那么到时候想混个一官半职还不容易?
糜家只要有人获得了官职,这才能转变身份,慢慢地变为官宦世家。
但现在在温言看来,糜芳是这里的县尉?
要不然刚才的事情应该是朐县县尉去做才对啊。
于是,温言装作不经意地说道:“子方这是出仕了?”
糜芳苦笑一声:“子喻兄这是什么话,你也不是不知道我是什么出生的,怎么可能出仕?”
这话一说出来,温言的心瞬间轻松了许多,不过眼下并不能表现得太过高兴。
糜芳也知道,是刚才的那些行为才导致温言的判断错误,于是就解释道。
一边解释一边走着,等来到目的地后,温言终于知道糜家是有多有钱了。
大门是用黄花梨制成的,围墙的石块也十分的讲究,与建造皇城围墙的石块如出一辙。
因为有糜芳带路,所以温言很快就进入到里面了。
这座糜府占地十分巨大,温言一行五千多人进入里面后也不显得拥挤。
糜芳跟那仆人吩咐后,对温言说:“子喻兄,我已令人准备好吃食了,你们跟着他去就行了。”
他指了指旁边的那名仆人,接着说:“我想现在大兄已经在等着我们呢,我们不如先见一见?”
温言点点头,心想自己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糜家,自然就要见糜家的主事人糜竺了。
吃饭的时候不着急,先办完正事在说。
他跟徐岩交代好后,就带着刘基一齐跟着糜芳而去了。
随着温言的深入,他心中越发的了解糜家究竟是有多富有。
名贵植物随处可见,建筑用料无不是珍贵无比的材料。
眼眸中充满了震惊。
糜芳一直留意着温言的一举一动,看见温言一幅震惊的样子,心中知道这是为什么。
糜芳感觉十分高兴,但他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
十分钟左右,糜芳将两人带到了一处客堂里。
温言就看见了糜竺已经在站在中央处等待了。
糜竺一见到温言,当即来到他的身旁拱手拜谢道:“感谢子喻的救命之恩。”
他在之前已经知道了若不是温言即时带兵赶来,这朐县可就要被黄巾给攻破了。
所以这一拜,他拜得十分的认真。
温言连忙将他扶起来,说:“子仲兄这是怎么了?歼灭黄巾这件事本来就是我们应有之责的。”
虽然是馋人家的钱财,但温言也做不出直接见到人就开口要钱的地步。
不过糜竺却很识趣,他说:“子喻,我们糜家愿意出资黄巾一万两,以表达各位消灭黄巾的敬意。”
哗!
温言看着糜竺惊讶道,这糜家果然是狗大户来的,当场就愿意给一万金给温言。
温言按照惯例几番推辞下,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这时候,糜竺对着糜芳说道:“子方,你先去换一套衣服。”
糜芳应道,转身就出去了。
等到糜芳离开后,糜竺对着温言请求道:“请子喻助我们糜家一臂之力!”
温言也有些懵了,这糜竺也太坚决了吧。
他本来还好刘基想好了几套说辞的,但现在看来,都用不上了啊。
而糜竺之所以这么坚决,也是有原因的。
身为商贾的糜竺经常去往各地,所以对于大汉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