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天青气朗。
一个多月时间,杭州、苏州、江南三大制造局,把新军衣做好,通过漕运,已经运到通州码头。
各制造局,由提督织造太监主管,每年制造局都会向内库,进贡大量织物、丝绸等,朱翊钧赏赐物品,有大部都来自制造局进贡。
大明的漕运,自永乐时,大明宫内对大运河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远远超过以前的历代王朝,元朝时期的运河不过是海运的辅助性交通,无关紧要。
大明之所以依赖运河,最主要是通过运河,控制南方,因为古代的运输和道路不方便,太祖建立大明之时,中原南北文化、制度、生活……,割裂非常严重,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就算大明建立已经两百多年,南北割裂还非常严重,因为无论经济上的江浙、南直隶,还是文化上的洛阳、南京,大明文化经济重心还在南方,但是政治重心在北方,目前北方对南方很轻视,这样让南方很不爽,所以矛盾一直存在。
从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到北宋被金所占据,南宋建立,又到太祖建都南京,成祖所代表的北方利益集团,赢得胜利,矛盾一直都存在。
成祖迁都到京城,第一是南方对他的排斥,第二是把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能更好的对北元残余势力用兵,古人对疆域没有概念,现代人的国土面积,对古人来说一文不值。
中原帝国的皇帝,认为全天下都是他的,国土面积多大,对古代帝王有意义吗?
大明税收不平衡也存在远离政治中心的问题,北方四省靠近京城,中央对地方掌控力强,这样税收就能够收上来,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北直隶,其中北方四省占大明赋税一半,南直隶与山东、河南接壤,中央对南直隶掌控力度还跟强,所以税收占百分之二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京也有一套政治班子,这样地方的权利被缩小,税收还在掌控中。
其他例如福建、江西、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湖广,税收很低,这几个省份,距离京城较远,因为道路的原因,朝廷的政令,传达很慢,还有一句俗话:天高皇帝远,地方官员与士绅成为土皇帝。
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几地,税收不到大明的百分之六,第一是此时大明还是已田赋税、人丁、劳役为主,另一个就是这些地方田很少,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远离京城,朝廷对这些地方掌控力不足。
虽然没有发生唐朝节度使割据势力,不过朝廷在这些地方,获得的很少,云南此时和乌斯藏差不多,朝廷只有战时指挥权,云南各地土司,乌斯藏各部落,很难管理。
朝廷和蒙古部落战争,发布政令会征召乌斯藏参加武装,对抗蒙古部落。
辽东、奴儿干都司、朝鲜也类似这样,战时可发布政令,征召军队,目前辽东地区归属山东管辖,隆庆年运河阻塞,隆庆三、四、五年漕运粮食运不到京城,辽东也却少军粮,当时试图通过渤海运输到辽东。
因为海上运粮,船沉在渤海里,朝廷就取消了海运,这肯定是人为的沉船。
第一漕运其中利益牵扯过多,十四万漕运兵丁,上百万靠漕运吃饭的百姓,以后不走运河,走渤海,那么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的官职就没用了,这十几万漕运兵丁就下岗了,上百万依靠漕运生活的百姓,也没了生存的保证,这对朝廷来说,是非常难解决的难题。
第二就是朝廷要靠漕运粮到京城,大明每年两千万石粮食赋税,将近一半用于地方衙门、官员工资、军粮、赈灾、学校、养赈院等开支,剩下一千多万石留两百到三百万石,用于南京各项开支和存留,其他七、八百万石,通过漕运运输到京城,用于宫廷、官员、各种消耗。
大明正税在历史上是最轻的,只有三、四十税一,正税征收到京粮七、八百万石,其实南直隶、山东、河南等六省,征收百姓赋税超过征税的两倍多,就是说要起运将近两千万石粮食,运送到京账面数字七、八百万石,实际到京只有五百万石左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