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里,于车马之下,不过数个时辰就能到达。
赶在黄昏降临前,秦琼护卫着太子妃大刘氏一行,即来到了洛阳城下。
此时的洛阳,早就去除了数日前的混乱无序。
官寺恢复,运行正常;城门的兵士有所更换,但比以往更重规矩;各街坊的小吏重新于任上,维护着城内治安……
普通百姓的生活,亦是没有受到太大之波及,便看来往进出之人,即能感受到当下洛阳城内之稳定安宁。
就是在这个紧密的午后,一行人马到来了洛阳城下。
在距离洛阳城门尚有两里时,秦琼即已让大部分骑兵回归营地,他只带着百人护送而来。
“此地便是洛阳!”
数日间的行进,即如杨倓和杨侗两兄弟,没有多少疲惫,相反,更多期待。
掀开车帘,年少的杨侗充满了喜悦,脸上泛起了笑意,与一畔端坐,但此时显得有些沉默的兄长杨倓道。
杨倓顺着弟弟杨侗手指指向的方向而看,脑中不免出现了父亲杨昭,前次与信中所言之事,眉头皱了皱,然后带着不属于年龄的审视,低沉道:“阿弟,汝可知当年皇祖父,为了建立洛阳城,具体死了多少人吗?”
望着人来人往的洛阳城,看着高大黝黑的洛阳城池。
常人很容易发出感慨,或是喜爱当下之一切。但又有那些人能记得,数年前,为了建造这座城池,花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又死了多少人。
是的,人总是健忘的。
很多人只能记住眼前的繁华,却很少能记住那些悲伤的过去,那些为繁华之下,付出者的一切。
杨倓没有敢忘记,因为父亲杨昭前岁与之信书,上面详细记在了建立洛阳城,由各处汇集来的伤亡数字。信中还有言之,待下次重逢之时,会当面问询于他。
但杨桐不知道,或是因之自幼贪玩,即是前番父亲杨昭也有书信相予,但杨侗没有当一回事。
此事见兄长的表情有些不对,直看得他打了个寒颤,遂转头,不再去看杨倓的眼神,呢喃道:“应该有成百上千吧!”
在说这话时,杨侗明显带着不确定。
“那你可知,当年为兴建东都,皇祖父征用了多少民夫?”杨倓质问道。
但见兄长的语气越发严肃,吓得杨侗缩了缩头。
旁的不说,每次面对兄长,尤其兄长的脸一旦肃容下来,他就有些害怕,这种感觉,就像是面对教学的顽固老儒生一样。
尤其离开东宫之后,一路行程中,昔日温和的兄长,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一样。
平日相处间,更多沉默,少了几分月前于东宫时的活泼。
这种变化,作为朝夕相处的兄弟,杨侗最能体会的到。
马车狭小的空间之内,不等弟弟回答出来,杨倓自顾自道:“百万之巨,死伤者十之四五。”
杨侗被吓了一大跳,死者十之四五,那就是四五十万人,都在兴建东都,就是眼前城池中,丧命或是受伤。
那么,就于脚下之所,又埋葬了多少枯骨?
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他下意识的打了个寒颤。
即如眼前所见的人来人往,也让他心生寒意。
“这么多人,都死在了这里!”
杨倓似乎没有听到弟弟的尖叫,他叹息道:“阿弟,为兄不知父亲上次于汝之信,汝是否有过观看。即如先生平日所讲,汝是否有过认真听讲。
为兄之能言之。
今之于大隋,今之于我等所见之繁荣,实际都是无数人用生命堆积起来的。
这里的无数人,是大隋之百姓。
便是我等皇室子弟,享受此中荣华富贵,更不能忘本。
为兄所言,你可有记住!”
杨侗感觉皇兄的心情有些不对,忙点头道:“阿弟记住了,请兄长放心,阿弟一定不会忘记!”
两兄弟之间,各怀揣着心事,正待于秦琼的护卫下,排队入城时。
忽见身下的马车,调转了方向,往另一处而去。
这个地方,赫然不是洛阳城内。
太子妃大刘氏赫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第二辆马车上的杨倓杨侗兄弟,心中亦是充满了疑问。
在做过半刻钟的路程,眼看黑漆漆的夜幕降临,而本部人马没有丝毫停歇之打算。
改变方向,大概率是太子之命。这里面也还有其他微小之概率……只是天黑,城门即会关闭,太子未让之入城,以为城外,又是为何?
大刘氏考虑到安全,便是秦琼以为太子杨昭最为信任之亲将,但当下情形很是严峻,岂能大意?
遂,直接叫停了马车,唤来秦琼,问道:“请问将军,当下人马为何转向,可是太子另有安排,只是这天色?”
尽管大刘氏话语没有说全,但其中之意,秦琼又不是木头,焉能不理解。
就算是他,其实也有些疑问,即是太子殿下为何于两刻钟前,传来命令,亦将太子妃一行人,待往军营之外的行帐之内。
现在为太子妃问起,秦琼一五一十的相告道:“不瞒太子妃,此为太子殿下之令,太子言之让末将迅速带往西北大营,方才未有请教太子妃,实乃末将之罪过,还请太子妃海涵!
而今距离西北大营不到一刻钟路程,请太子妃放心,末将一定会于侧好生护卫好安全!”
大刘氏疑惑稍减,随即颔首道:“有劳将军了!”
秦琼抱拳下去,继续于前方引路。
不到半刻钟的时间,即能看到连绵的大营于面前。
时下暮秋,但因寒冷,营帐之于边缘,专门划分的有区域,以供给兵士取暖之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