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整个朝会,实际还是按照流程走的。
兵部阆中王万石,以汇报边关诸事,以群臣热议这些时日的大捷。
又有仓部郎中杜林整言谈,今岁秋来,收成相关事宜。
……
直到御史台之长吏,御史大夫,正是已有四十二岁的裴蕴出面,言谈近些时日来,一些官吏下狱处置之事后,整个朝堂,瞬间成了菜市场。
大业三年,太上皇杨广以谒者、司隶二台,再于御史台一道,为人称作为“三台”。
在此之前,御史台有着绝对的监察之举,只是前数年前,为谒者、司隶,平分了诸多之权力,
谒者台所瓜分者,正是以奉诏出使,慰抚劳问,并持节察按,遇有冤狱则受而奏之的权力。
至于司隶台,则有职掌巡察京畿内外的权利。
这等情形下,御史台,不再是监察之唯一选择。
但在杨昭前数月登基之后,于此三台,又经过了重新的整合。
御史台之权力,再有增强,几乎恢复到了大隋初期,以文皇帝杨坚执政时期的水平,但以绝大部分,以监察百官职责。
至于谒者台,杨昭将之以监察大隋法律之实行和修正。
司隶台,则成为监察御史台的重要部门,形成此中三个监察部门,相互监督,但又相互写作,最终为皇帝所用之局面。
裴蕴为三朝之元老,实际是在前岁的时候,但因原御史大夫张衡之病逝后,为杨昭直接题名,以为新的御史大夫。
两年多来,裴蕴面对谁,都是一脸和气的模样,也让很多官吏,失去了于裴蕴之警惕。
但万万没想到,在新皇杨昭登基之后,裴蕴就露出了目的。
短短两月之内,不仅处置了几个侯爷,更使直接处置了贪赃枉法的大都督刘征夷,朝散大夫林费于等十多位勋贵。
大隋之于勋位,沿用的,正是以北周之于制度。
共计有十一等之多,以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为其中之目。
得勋位者,自是有功于朝廷,前次被罚者,足可见之,其中多有功劳。但因犯事,还是被拿下。
虽说林费于,没有正式得受勋位。但以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这等官职,以为“散官”,更是给予德高望重之辈。
其中之人,还是被拿下了,足见御史大夫裴蕴之坚决,更以代表了皇帝杨昭之坚决。
在于今日,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之处在于,裴蕴竟然当众朗诵其人之罪名,于众臣听之。
这等行径,正是将其中犯事之人,永远的定在耻辱柱上。此中之行,即是其后世子孙想要从官,也会因名望而难以从之。
很多人怕了,因为便是大兴殿内所站立之人,又有多少是手脚干净者。
杨昭坐在上首,听着吵闹,这同他之前想象的,略微有些出路,他还以为,会有代表出来,以行攻击裴蕴,但没想到了,殿中之人之反应会是如此剧烈。
杨昭心中难免自嘲的笑了笑,世间事,实际上,少多于真正白黑。
民间之所。
有人看似无恶不作,但或懂得孝道。有人看似面上和善无比,但于私底下吝啬无比,甚至背地里,常做欺男霸女之事……
便是大隋朝堂之上,黑白之界限,也不分明。
有人看似是忠臣,但能力一般,处事常有差池,为帝王之所忧虑。
有人看似是奸臣,但治理非常有办法,于百姓之声望,或也尚佳。
他有些明白,即是前些日子,以被之封为司徒,踏入元老堂,以参谋军机要事的大将苏威之言。
那一夜,也只有他同苏威,此间君臣二人,以作对。
且说苏威,乃为大隋大将,即是同当下的张须陀一样,除过司徒外,是同张须陀、周法尚、来护儿,同名的四大护国将军之一。几乎已经到达了将领之顶峰,若是宇文述前番不因家事,而未有于诸子劝阻,进而有失功过,大隋之于护国将军,当为五人才是。
而在当时,杨昭能听得出,苏威是真的发自内心之劝谏之言,亦是于之近些时日所行之事之于总结和感叹。
“陛下有革新之志,于世家门阀之所为,正以集中天下之权柄。
此行,于长远看去,于大隋之一统有利,更于陛下之治理有利。
是结束中原之数百年之割据,以巩固文皇帝之大业成果。
但陛下若于天下贪官污吏,行以一网打尽,但不可操之过急。
朝中是有恶虎,天下亦多苍蝇。
可若用力过猛,只怕会取得相反之结果。
陛下乃鸿鹄之大志之帝王,广开科举,以发觉贫寒士子,更以促进大隋权势之划分,瓦解世家之力量。
但以贫寒士子看之,多属贫寒之辈,更多以诱惑。
陛下之于正确做法,在微臣看来,处罚为一,引导为二。
于官吏之属,形成稳固之常氏,并以循序渐进,捍卫《隋律》,才为正途。
而这一切,正如陛下之念一样,需要循序渐进。”
苏威之言,杨昭实际早就考虑到了。
但他还是想要看看朝臣们的反应,到底有剧烈。
便是今日之行,也是他示意裴蕴之为。
此中之抵抗力,现在看到了,杨昭也就有了新的想法。
而见大兴殿内的未有平息之纷乱,在裴蕴唱完黑脸之后,也该是他这个皇帝出面安抚了。
“此事先告一段落,以后勿需要当众之公众。
然,于犯事之人,当下处置依旧。
自明年开始,于地方巡视,当以形成常态,并由御史台具体负责,务必在地方县寺之所,兴建御史司门,以接受百姓之意见。”
裴蕴作为御史台的老大,当即以应下。
大兴殿内的其他官吏,见天子有退步,这场火马上要烧到他们的眉毛,很快又以退去,许多人都大松了一口气。
故以,众臣在杨昭之后,又集体口呼“陛下圣明!”
至于大兴殿内的上百名臣子,有几人,以为之真正圣明,那就少知了。
大殿后方。
皇太子杨倓亲眼看到了这场“闹剧”,他不由得想起了父皇杨昭,前番教导之言——
大兴殿之于臣子,多以为“演员”,何以为演员?
就是扮演,不真实之说。
他们并非是因为真情实露,乃是为目的而行。
而看着一个个人,方才喊哭喊闹,但在父皇杨昭之声下,又以感恩戴德,杨倓即觉得有些好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