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外,鲜卑大营。
魁头看着城墙上人数更加密集的布防,以及城楼上多出的几面战旗,眯着眼睛也不知道在独自思索着什么。
巍峨的雁门关强悍的阻挡在他们南下的道路上。这么多年以来,并州的雁门关,幽州的卢龙塞,都是大汉朝最稳固的边关要塞。鲜卑人的无数战士都死在关下,即便当年檀石槐在大漠围杀汉军,趁势南下时也是绕开了卢龙塞之后,深入到辽西劫掠。中部鲜卑这些年来也都是从云中郡或五原郡入侵,在关外边境劫掠一番。
步度根及其他一些部落的将帅围在魁头身旁,彼此商议着攻城的方式。前些日子以来,一直是刚刚归降的黑山黄巾军在守城,无论是战力还是城防的布置经验,都要比那些常年戌守边关的老卒们差一些。故而在猛烈的攻势之下,雁门关显得岌岌可危。
现如今并州刺史张懿领着北疆征召的一批老卒前来支援,这些人常年与鲜卑人对战,守城的战力远在张燕那些兵卒之上。
魁头沉默许久之后说道:“给大王和连的急报送出去了,我们先后撤二十里,休整五日。待西部大军深入汉朝腹地之时,我们再全力猛攻,到时候分为三批轮换,日夜不休,力求本月攻破雁门关,到时候太原内所有财物全部分给大家所得,不必上缴弹汗山。”
众人听罢,一阵欢呼。原本这些日子损失惨重,各部落族帅心中都有些踌躇,此时听到魁头所言,想到汉朝关内的富庶,便将之前的损失都抛之脑后。
而就在此时的另一边,北地郡边界,和连轻蔑的冷笑一声。“那并州刺史张懿也率军去往雁门关了,魁头还督促我快速南下。”
旁边的拓跋推寅询问道:“大王,那咱们是不是……”
和连摆了摆手,胸有成竹的说道:“加速行军,不过我们不去朔方,而是直接南下先入大汉的北地郡。”
拓跋推寅一惊,疑惑道:“从朔方南下才是最快捷之路……”
和连摆了摆手,冷哼一声。“谁知道魁头那小子有没有藏他的小心思,万一把我们的行踪透露给汉人,那到时候跟汉人死命相搏的就是我们了。现在并州兵力集中于雁门,那就让魁头跟他们死拼去就好了。而且大汉的西凉也有汉人联合羌人叛乱,根本无暇顾及我们。我们趁着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之前,快速绕道突入大汉朝的郡县腹地,劫掠一番之后再由上郡撤出。到时候我们大摇大摆的返回中部,把该杀的杀掉,多出来的财物给其他部落分一分,整个中部便可掌控于我手中。再等几个月大汉朝幽州那边的事情冒出来,我们可趁势与东部那些部落再次南下,事成之后鲜卑三部可完全掌控。你们索头部落到时候也可以再次迁徙回东边,回到你们部落故居之地。”
拓跋推寅没有答话,只是静静的思索着和连的这番话。
和连微微瞥了一眼旁边的这位索头部落的族帅,有些戏谑的询问了一句。“怎么?不愿意离开河套这边,连那故居之地都不想回去了?”
拓跋推寅神态谦卑的说道:“这些年来在此地繁衍生息,族人们都适应了。这里水草丰盛,大家最起码都不会轻易饿死,日子过的还算可以。东边故居之地早被别人抢占,如今再回去也不知能划分到多少草场山林,而且又有乌丸人……”
“我看你安逸了几年,把胆气都丢了。”和连打断了拓跋推寅的话,神色略显不悦的接着说道:“罢了,你不愿意去就再说吧,一切等我掌控了中部的那些部落之后再说。”
拓跋推寅不再多言,低头躬身退去。
看着退出大帐转身离去的拓跋推寅,和连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眼眸中闪过一丝厉色。
北地郡,富平县城。
官衙之中,刘和静坐一侧,对面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壮汉,臂膀粗壮看起来犹如一名常年征战的老卒。
“既然鲜卑人已经在北地边界,不知刘中郎具体有何安排?”
听到询问后,刘和再次抬头看了看此人,眼前之人乃是大将军何进派来的援军统帅,名叫丁原。何进在信中提及了此人的勇武,希望刘和能给予一些立功表现的机会。
“居我所知,现在和连绕道北地已经领三万大军先行进入我汉境之内,但此时还并非最好的时机,我们得等他进入六盘山之地。”
丁原一听,知道刘和要在六盘山伏击鲜卑人,心中对于战局的思路开始有所概念。接着还想继续向刘和询问一些作战的细节,却见刘和微笑的摇了摇头,似乎在战前不愿透露太多。丁原顿时心中有些恼怒,但此番作战以刘和为首,丁原也没有办法,只能听从调遣。
刘和看出了丁原的不悦之情,但依然不想说太多战局之事,于是便转移话题询问道:“听闻丁都尉乃是兖州泰山郡人?不知于大将军麾下跟随多久了?”
丁原板着脸硬声硬气的回答道:“自大将军做河南伊,我即在河南县中为吏,那时便为大将军属下。之前黄巾贼叛乱时,亦受大将军派遣镇守京畿外的成皋关,同时巡查河内之地。”
刘和不再多问,只是一边饮茶,一边随口询问了几句富平县令关于粮草辎重配给之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