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视之,乃黄承彦也。
诸葛亮急起身让座。
刘瑁亦起身相见。
那黄承彦见刘瑁在此,甚是惊诧,亦为欣喜。
众人寒暄毕,刘瑁感谢黄承彦代为照顾诸葛孔明兄弟。
黄承彦道:“孔明聪慧,吾甚爱之,既非汝相托,我亦当勉力照顾。”
刘瑁又问起蔡夫人和月英妹妹是否一切安好。黄承彦道谢,且说安好。
众人又叙谈一回,便在诸葛草庐之中,设下晚膳。
刘云、吴凤、任夔等都相助诸葛亮家人,弄来饭食。
众人吃过,徐庶、石韬、孟建、崔钧皆起身告辞。
徐庶、石韬、孟建三人与刘瑁约好,三日后便在诸葛孔明处汇集,一起随他而去。
刘瑁得此三人,已然心满意足矣。
崔钧是否出山,实无甚影响。
只是既然相遇,其又与诸葛亮交好,便想相劝于他,免得他到底也走不出过去阴影。
故而,徐庶等三人去后,刘瑁道:“崔先生请留步,瑁有一言,想单独说于先生听,不知肯听否?”
再怎么说,刘瑁身为皇族后裔,又是带兵将军,还是诸葛孔明兄长,又得其他三位好友相投,怎么也不能小视于他。
那崔钧拱手道:“将军有何见教,单说无妨。”
刘瑁拉其手,低声道:“吾闻先生在讨伐董卓恶贼之战中,颇为出力,然阴差阳错,太尉名讳崔烈大人不幸为董贼所害,汝兄长大义在胸,无可排遣,抑郁而终,此皆非汝之过也,实乃世事冷酷,天不遂人愿耳!逝者已矣,生者可怜,先生若始终挂怀于心,自困樊笼,怕是太尉大人与令兄泉下有知,皆难以瞑目也!望请三思,无以过去为念!”
崔钧一怔,张口结舌,良久方道:“这些乃是我崔家之事,吾来此间,并未向外人道也,即便诸葛孔明,定也不知,公子如何得知?”
刘瑁笑道:“瑁求贤若渴,欲得大贤,岂能不深切察之?得闻先生大名,实乃偶然,皆是天缘巧合也。先生莫要追问,吾已不好说耳。”
崔钧遂拱手称谢,讪讪言道:“多谢将军好言宽慰,此吾私事,不劳多虑。若无它事,钧当告退。”
刘瑁和他拱手作别。
眼看着崔钧离去,刘瑁心中暗道:“只要是人才,吾便不会放过也。然此人能否相随,皆看这一计猛药能否起作用。”
刘瑁回去,和黄承彦、诸葛亮又叙谈良久,说起诸葛玄,刘瑁方知,诸葛亮能够到达此间,除了黄承彦受他之托,主动答应照顾诸葛亮一家之外,还有便是诸葛玄身体每况愈下。
其在刘表帐下行事,自保尚且困难,哪里还有心思顾得上他?
正是为此,诸葛玄方才答应,让诸葛亮带领家人,随黄承彦前往襄阳,躬耕陇亩,求学致孝。
想起诸葛玄,刘瑁便又想起张仲景,那人可是后世之医圣,早晚必要得之才好。
刘瑁本想探望,然诸葛玄毕竟在刘表帐下,以他此时身份,多有不便,故而只得修书两封,一封问候诸葛玄,一封拜上张仲景。
但得诸葛亮前往荆州探望叔父之时,将其深情厚谊带去。
这三日期间,刘瑁和诸葛亮屈膝长谈,终日不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