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底我出生了,在苏北农村。那时的农村人种地是主要生存方式——以外便是乞讨了。
我们村一个家庭大人有2亩地,第一个孩子1亩地,第二个孩子5分地,第三个孩子没有地因为超生还要罚款,而我是第四个孩子——家里唯一的男孩子。那时种地劳作只有牛和人,一亩地一年能收个三四百斤粮食,小麦、玉米、黄豆、花生、高粱、棉花、红薯……
小麦是奢侈品还得缴公粮一年也吃不了几回,玉米是日常口粮——玉米稀饭,玉米饼,煮两个红薯炒一盘黄豆。家家都留了个小菜园种点萝卜大葱大蒜,青菜白菜南瓜什么的。夏秋吃新鲜的,春冬吃萝卜干,糖蒜白菜。家里被子薄了棉袄破了来年得种点棉花,打个厚被褥缝个棉袄,花生黄豆是要种的一年到头总得压两桶油吧。红薯高粱也要种,红薯滕晒干了存着过冬喂牛,红薯窑起来过冬一家人的口粮,富裕的还可以晒点红薯干打点红薯粉。高粱全身都是宝啊,泥墙草房子哪年不得修修补补,笤帚刷挠子都得用,打出高粱面一样填肚子——吃的时候别想着小麦面。就这一家五六亩地要养活6口人,别说吃饱穿的暖了——只要没饿死衣服没露屁股那都得庆幸。要赶上个头疼脑热的都是硬扛几天——也没钱看医生呀,劳动力地里干不了活不说过了节气影响收成来年又得饿肚子。那时谁家要是劳动力生了大病那就得靠乡亲们救济了。人能活着都得看造化。
我三姑就是这么夭折的大概是75年前后十来岁的样子。我爷爷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算上早夭的三姑是四个。早夭的三姑不算原本是四姑的就成了三姑。可能是生了病,早夭的三姑嘴里喊着饿却吃不下玉米饼——就这样夭折了。我爸爸排行老四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我爷爷奶奶养活这一大家子是真不容易啊。
冬天是一年里最难的时候,青黄不接,缺吃少穿是常态,有的人家断了粮本来三餐都没法裹腹的只能一天吃两顿了。一顿是一小把玉米面高粱面饼,一顿是两块红薯干再嚼个大葱。那年头平头百姓男劳力没有超过120斤的——超过的绝对是富裕的干部家庭不愁吃穿天天都有白面——当然大米是不可能的。吃肉那是更别提多奢侈了一年一回,大年三十吃肉。
一年一年的捱一年一年的盼日子啥时候能变好……终于机械化来了,肥料来了,科学技术来了…提高了产量节省了时间,闲的时间开几块荒草填几处烂坑,嘿嘿——又多出了两分地……养几只鸡喂一头猪——咱也吃上鸡蛋啦过年可以杀猪吃肉啦……日子就这么一点点熬过来了盼出来了……
我也一点点长大了,从我记事起就是90年代了
90年代开始农民外出务工成了新潮流,家家户户农闲了出的去的劳力都出去打工挣钱了,人数越来越多,走的越来越远,社交也越来越频繁,感情交流也越来越复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