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很多传说中都有巨大的,通天的树木的说法。而“海中建木”这个名字则是源于中国的神话的总集《山海经》。传说这颗树木位于都广之野,高百仞,众神缘之上。当以中国为核心的上海合作组织将矗立在广袤的印度洋中心的轨道电梯建设完成的那一刻,“建木”真的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
说是建木,但是这个轨道电梯完全没有树的样子,也不是科幻小说中的那种巨大的塔楼。这个东西的基座部分还不足六千米,在全球高峰里都排不上号。这个东西,仅仅是个连通距地面三万六千公里的同步轨道太空港的一个磁力通道而已。这个东西,基本上是没有实体连接的。
“指向性磁场”,这个东西是建造轨道电梯的基本理论。在印度洋赤道位置建设了半径六公里的巨大的岛屿后,轨道电梯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用一节一节的约束磁场发生器组成的,用洛伦兹力连接起来的东西。在近地部分从几百米一节到一公里一节不等,从200公里的近地轨道开始,就会好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才会有一节环状发生器。这些约束环利用基座的核聚变电站和同步轨道上上百平方公里的等离子太阳能电池供电,利用微波传输技术输电。然后通过弥散性的纳米端子维持着这个长度几乎等于地球周长的磁力通道、同时,在对流层和平流层等大气密集的地方,通过激光和微波产生的大气击穿效应,形成一个环绕电梯的“台风眼”,让通过磁力通道往返天地的客货物资不受极端天气的影响。
这个东西带来的运载能力是普通天地往返穿梭机的不知多少倍。就算是后来成熟的等离子推进阵列技术也无法在客运总量上与其相比。这仅仅是是客运能力,货运能力上,建设在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雪山的“地球的红飘带”300公里级质量加速器也就是个老古董而已。对于上合来说,这个电梯的建成,更是避免了L4卫星群像L5那样闹独立,政治意义更加巨大。
L4E95735号客运飞船在进行了第二次反地球自转方向的制动之后,以极低的相对速度靠近了“海中建木”的“树冠”部分也就是航天港。说叫树冠,章迈觉得这东西更像一个大蒲公英。密密匝匝的进出港口和红绿导航光束布满了这个东西两百七十度的范围,仅仅下面一小块,是从地面来的电梯列车的进出口。承担了全球百分之五十航天吞吐量的海中建木空港,在春运期间更显得繁忙异常。
客运飞船已经在港口外等了将近20分钟,负责引导的工作艇上依然显示着“等待中”的红色中英文。世界上所有的交通系统都不会按照极端情况设计,轨道电梯也不例外。所以,章迈他们依然在那里耐着性子等着。
终于,工作艇的文字变成了绿色的“跟随”字样,客运飞船开始利用航行中储备的电力让等离子发动机阵列进行十分之一功率的运作。进入港口前需要关闭亚临界反应堆,这是规定。
入港后,自然有工作艇来将传送电梯接上客舱。章迈他们再次经过一次除静电作业后,从行包处取出自己的行礼,然后熙熙攘攘的往港口的下层飘去。
他们的登船卡是通票,不用再像没有买到通票的人一样在这个没有重力的空间站里等上半天去买电梯票,运气不好的话他们得花上好几倍的价钱去坐穿梭机。
往返列车一点也不舒服,自由度跟飞船上没法比。由于地球引力的影响,这段路程他们必须老老实实的被绑在自己的半球型的座位上。这两三个小时比宇宙飞船的一天还要累的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