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谦的亲笔信,在节度使衙门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郝经、张柔、许衡、窦默以及郭守敬等人,都怀疑这个消息的真实性,毕竟他们都曾经在蒙古朝廷,知晓蒙古大军进攻的战略目标,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蒙古大军进攻的战略目标都应该是四川,而不应该转移到襄阳。
郝经等人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蒙古大军强悍,蒙古铁骑更是天下无敌,不过蒙古大军还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水师力量的匮乏,毕竟草原以及北方不需要大规模的水师,而且多年以来,蒙古朝廷也不重视水师的建设,这让蒙古大军在北方乃至于中原能够所向披靡,可是到了南方,就需要面对大宋的水师了。
郝经等人另外的怀疑,就是忽必烈既然决定从襄阳方向展开进攻,如此重大的决定,怎么可能让张文谦等人知晓,按照蒙古朝廷的惯例,如此重大的决定,唯有蒙古亲王才有可能知晓的,这一次专门公开,是不是想着混淆视听,让大宋朝廷以及吴邵刚做出错误的判断。
吴邵刚是完全相信张文谦亲笔信里面的消息的,毕竟穿越的他,熟知历史。
尽管因为吴邵刚的穿越,历史出现了诸多的变化,不过大的潮流依旧没有什么改变,穿越的吴邵刚,也一直都在尽力集聚自身的力量,没有想过主动去进攻,他甚至希望在自身真正具备改变历史潮流之前,大宋朝廷以及蒙古朝廷不要有任何的异动。
小的变化还是存在的,至少成都府路、利州西路以及云南路等地,已经被吴邵刚占据,这些地方,以前都是蒙古朝廷所占据的。
张文谦的这份文书,牵涉到吴邵刚的部署,所以绝不能够疏忽。
就在吴邵刚还在想着如何召集郝经等人商议的时候,第二封信函来了,是张文谦提出来的建议,这个建议与吴邵刚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就是趁着蒙古大军全力进攻襄阳的时候,四川驻扎的大军朝着北方进攻,尽量多的占领地盘,壮大自身的实力。
吴邵刚很清楚,蒙古朝廷内部也不稳定,历史上蒙古大军在攻陷临安之后,因为海都的反叛,迫使忽必烈调遣大军进入漠北,平定海都的叛乱。
吴邵刚的想法很简单,这个时候他不会想着成为忽必烈以及蒙古大军主攻的对象,能够在蒙古大军进攻襄阳的时候,得到一些便宜就足够了。
让蒙古大军与朝廷大军拼命的厮杀,实力受损,四川驻扎的大军一边休整一边占领更多的地盘,实力增强,如此才能够从容的迎接最终的决战。
经过几天的思索之后,吴邵刚做出了决定,他麾下的众人,必须要统一思想,如此才能够凝聚众人的力量,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变革。
节度使衙门,厢房。
从大都来的两封信函,都摆在桌上。
郝经、蔡思伟、张柔、许衡、窦默、郭守敬以及曹文刚等人,都看过信函了。
众人的意见没有能够统一,除开蔡思伟与曹文刚两人的意见不明确,其余人都认为张文谦亲笔信的消息有假,不能够完全相信。
墙上挂着地图,上面已经做了标记,四川方面的利州西路和利州东路,襄阳以及两淮都做出了重点的标记,中原的淮北、京兆府路等地,也被重点标记了。
蒙古大军尚未有大规模的调动,其主要兵力依旧集中在大都一带。
吴邵刚进来的时候,众人的目光从地图方向转过来。
“诸位,今日我们重点商议张文谦的亲笔信函,你们想到什么就直接说。”
吴邵刚很干脆,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意思,郝经看了看众人,现如今他已经是云川节度副使,兼任成都府知府,其地位在吴邵刚之下,众人之上,如此重大的事情,他肯定是需要首先开口,表明自身意见的。
“大人,下官以为,张文谦的亲笔信,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最为主要的方面,下官认为如此重大机密的事宜,作为汉人大臣的张文谦,是不可能知晓的。”
其余人都跟着点头,这方面的怀疑的确是存在的,近些年蒙古朝廷之中的汉人大臣遭遇到大规模的排斥,根本不可能参与到机密事宜的商议之中,更是不可能知晓如此重大的消息。
郝经看了看众人,继续说下去。
“下官与众人也仔细商议过,我等不怀疑张文谦信函的真实性,只是觉得这是蒙古朝廷故意转移视线的做法,多年以来,蒙古朝廷进攻的重点都是四川,突然之间做出重大的改变,可能性是不大的,襄阳城池坚固,想要攻陷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进攻四川则不一样,能够占领诸多的地方,采取步步推进的稳固战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