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就在御书房的外间静候,自有其他侍女端来茶点,高子则回到书房内间去了。
此时,朱济世和朱国雄、左宗棠、郑洪三人的谈话还在继续。谈话的内容可不是闲聊。而是关于未来“利益集团”的安排。
当权快30年的朱济世当然不会天真到相信只要王在法下就能举国为公了――这不过是法家心中的理想社会罢了,除非是后世的某党执政,否则是绝无可能做到八千余万众一心为公的。就算有一二大公无私者,也难以改变这个人人追逐利益的世间。从这个角度而言,朱济世的事业,其实是严重妨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现在的他或许已经知道错了,但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过去,咱们中华实行的乃是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在上,士大夫居中,民在下。虽然等级森严,高下有别,但是民和士大夫之间并无不可逾越之鸿沟,只要能苦读有成,中个秀才就能位列士大夫之林,中个举人便能让一门兴旺,如果进士及第无疑鱼跃龙门!”
听到朱济世论及科举,左宗棠脸上露出无比的感慨,这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虽然还有考试做官的出路,但绝不是鱼跃龙门了,不过是些微末小官,想要一级级升上去更难如登天!而且,还有议会、党派、报纸这三个紧箍咒,捞点小钱都会丢官罢职!真是官不聊生……哦,应该是小官不聊生才对!那些靠选举和党派上台的政务官员,还是非常风光的。
朱济世摸着胡子,思索着道:“在这个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家之中,士大夫便是所谓的利益集团,而且还是最大的利益集团,君王只有取得士大夫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如果那时候行王在法下,其实就是君王完完全全被士大夫所制约。”
儒家士大夫的理想是王在礼下才对。左宗棠心想,用礼来制约王才是儒的精髓。但是今上和太子却是不知礼的,想来也不能理解什么是礼,反而是清晰的法律条款比较容易掌握,这大概就是法家的优点吧?
“而西人的王在法下,其实是君王和政商军利益集团共治天下,和我们的与士大夫共天下并无本质不同。区别只是西人用法律、制度,将如何共治天下摆在了台面上。其实咱们大明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做的。”
“这是子产铸刑鼎也。”左宗棠插话道。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铸刑鼎就是将法律公之于众,是当时郑国的改革措施。
朱济世微微一笑:“铸刑鼎是法出于上,法出于君。而法出于君就不存在王在法之下的可能……西人的王在法下,乃是法出于下,出于议会,出于选举,君王不过是点头确认一下而已。”
“那君王岂不是要被庶民摆布了?”延平王郑洪捋着白胡子摇摇头,“皇上,咱们可不能这么搞啊!”
朱济世摇头,“哪有被庶民摆布?朕不是说了,王在法下,其实就是君王和一国有力人士,如果财阀、贵族、高官和将军还有中产阶级,依据一个公开的宪法和制度进行共治。普通的庶民是没有多少权力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