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差点忘记,大过年,那些向大唐称臣、接受大唐保护的蕃邦属国还没有出现,大唐君臣上下用心谱写一出盛世大唐的好戏,要是没有观众捧场,那多寂寞。
正在说话间,有大监督促大臣们赶紧回到各自队列,御史台的御史也在叮嘱文武大臣要注意仪表,免得大过年得一个“大不敬”的罪名。
郑鹏有些郁闷,不过还是乖乖就位,在风雪中默默地站着。
幸好,没多久,又有很多人来到含元殿前的广场作陪。
新来的人不少,人数在三千人左右,郑鹏一看,就知他们是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大唐称臣纳的使团。
这些使团的规模有大有小,人数有多有少,不仅衣着打扮各异,所携带的东西也各有不同:有的抬着精美的木箱、有的捧着镶金的箱子,有的带着蒙着面纱的美女,除此之外,广场上还有装饰华丽的大象、骆驼、关在笼子里的老虎等等,可以说千奇百怪。
不用说,这些都是进贡给大唐的礼物。
使团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大唐的附属国,向大唐称臣,接受大唐的保护,要向大唐纳贡;一种没向大唐称臣,但接受大唐的保护,来到这里给大唐进贡,算是交纳“保护费”;最后一种是被大唐的繁华吸引,希望通过送礼的方式与大唐交流合作。
含元殿前的广场挤满了人,也不知来了多少使团,郑鹏知道,有唐一代,记录在案向大唐纳贡的国家或部落近四百个,到了唐代末期时大半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消亡的原因很多,有外敌入侵,如波斯帝国就是被大食所灭;有自己作死,如高昌国一直是大唐的附属国,贞观时高昌王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暴怒之下派遣侯君集、薛万均把高昌国从地图上抹去。
说是万国来朝有些夸张,有唐一代,影响力达到巅峰时,最多一年创记录有七十六个国家前来进贡,有的还是从万里之遥赶到长安进贡,在科技落后、消息闭塞的封建社会,极为难得。
当然,像那些小部落、没得到承认的小国不计算在内,要不然更多。
就在郑鹏思如电转时,站立群臣有人窃窃私语起来:
“你们看,那些使团来了。”
“今年的使团很多,听说驿馆住满,还要征用客栈。”
“告诉你们,礼部负责统计和安排的,他们说今年来朝贡的国家五十二个呢。”
“不错,去年才来了四十国,一年就多了这么多。”
“那是,西域一役,不仅大获全胜,还深入大食千里,不知多国家吓破胆呢。”
“诸位,你们看,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大食国的使团。”
......
郑鹏忍不住回头一看,只见排在最前面,正是大食打扮的使团,只见他们规规矩矩地站在风雪中,没有半点不耐烦的样子。
记得李隆基即位时,大食国派遣使者来到长安,史书记载“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
当时大食国已消化完波斯帝国,在河中地区无人能敌,风光一时无两,对大唐也轻视起来,骄慢地对李隆基说只跪自己的君王,不跪大唐的皇帝,满朝文武百官一起声讨他,考虑到大唐的新皇即位,局面还不够稳定,张说找了一个台阶,这样把这件事掩了过去。
自此,大食使者越发骄纵,贡礼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直至张孝嵩率直入大食境内千里,连破百城,这才变得老实。
不仅大食国的使团老实,其它国家的使团,被集中在广场上,在风雪中着着等待,没人闹事、没人申诉,没人抱怨,全是乖宝宝的模样。
靠的就是大唐文治武功、超强的国力。
作为华夏的一份子,作为大唐的见证者,一股骄傲从郑鹏的内心升起,忍不住昂首挺胸,此刻,郑鹏脑里想起了大诗人王维的两句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