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邪门诡道最新章节!
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
我打一个比喻: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
我恍然大悟,只觉得单单就打坐之中的一个点就那么的多学问,还真是没想到。
这让我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这果然是每门每道都是有他的规则在这其中。
我刚刚就是不知道,所以才会觉得这打坐是那么的简单。
可现在看来,这打坐可是一点都不简单。
甚至乎有些繁琐了。
让我有点晕头转向的感觉。
接下来,那百里苍郁又是说了剩下的六点所蕴含的道与理给我听。
这脊直,说的是那身躯要自然正直,不能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要放松自然。
你要知道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
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经脉有规律可循,尚未完全紊乱。
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因为其横生脉乱,并不像人身一般有迹可循。
身躯笔直不倾斜,则督脉上乾清明,下坤培藏,升降有律,任脉左右逢源,箍束横固,平定十方,稳稳有度。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
就好像我以前上课的时候,虽然也是坐着,但并非打坐,因为那瞌睡的时候,那头会上摇下摆的。
这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
要是这个中线的歪斜,那么这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这样的话,就算你打坐一天也是半点用处都没有。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
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
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是为最佳。
说白了,就是你先睁着眼看那离地七八尺的地方,随后再微微将那眼帘给垂放下来。
而那最后一点,也就是那第七点,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其他的都能够慢慢来调整,而第七点则是看你这打坐有没有效果的最为关键一点。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
搭什么桥?
搭的是鹊桥穴。这人体身上有三百六十五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
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三百六十五天,易数以九为最大,以九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九口真气。
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
人打坐之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
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
这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也就是俗称的“甘露灌顶”。
这可不是胡乱说的。
那吕纯阳诗中有“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表达这个境界。
就是证明了是有这一种境界的存在。
再那津液产生之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
即舌顶上腭不动,伸直舌头,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
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说明你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散乱或者昏沉,没有多大效果。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么一种经历,就比如你那一天的思想散乱,那么这一天口都是极为干涩的。
而要是你昏睡一天,那口舌也都是很干的。
只有那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能化生。
初次打坐之时,未入真定前,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
说简单点,我们打坐就是为了这一口玉液,使自己的身体以及那道行可以得到增长。
我听完那百里苍郁说的话,也已经是过了一两个小时。
这时候,那不远处有两个小道童吃力的抱着一张道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