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这句天津民间顺口溜,已经充分概括了天津的山川地理形势。
天津濒临大海,内陆江河水网密集,有漕运、海运带来繁荣的商业,更是北方产盐重镇和军事重镇。
万历三大征的抗倭援朝战争中,天津城外建成了葛沽兵营,以供全国各地增援天津的两万士兵居住。
抗倭战争结束后,两万外地士兵陆续返乡,葛沽兵营也逐渐废弃。
天启年间,东阁大学士徐光启发现葛沽一带荒地多、地价贱,于是先后买地2000亩,进行屯田实验。
徐光启实验发现,天津葛沽一带的盐碱地改造很容易,从附近的淡水河流中引水灌溉,头两年浇粪施肥,其后几年无需施肥,土地也不会再盐碱化了。
于是,徐光启将屯田经验,写成了奏折,希望朝廷能够在天津进行更大范围的屯田。历史上,到崇祯十二年时,天津巡抚李继贞开始在葛沽,大兴屯田,新开垦出了几十万亩的良田。
当然了,现在的葛沽还是处处荒废,既没有大兴屯田,也不见大军云集的盛况。
肖图白奉旨练兵不久,天津兵备道大笔一挥,将葛沽兵营拨给了皇家新军。连带着周围十多万亩的无主荒地,也划拨到了皇家新军的名下。
这就是朝廷天然的优势,普天之下皆为王土,在封建朝代的无主荒地,都是皇帝的,皇帝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管理。
天津的无主荒地,主要是由天津兵备道和天津巡抚衙门两大机构分管。
兵备道管理的荒地,主要是军事屯田,或者是其他军事用途的土地。天津巡抚管理的荒地,可以由地方政府卖给愿意垦荒的地主,又或者是天津巡抚衙门自己出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天下有主的10亿亩耕地,换算成面积的话,也才有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明朝末年国土面积至少还有650万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将近90%的未经过开发的土地资源,都是属于皇帝的。
这些土地中如果投入资金大力开发,至少还能够继续开垦上亿亩新增耕地。此外,不能作为耕地的荒地,还能够探矿。
探出了矿产后,进行开采,收益未必比耕地耕低。哪怕是没有矿产资源,也不要紧。只要是土地,合理开发总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以明朝的经济开发水平下,也只有农业用地,开发的比较充分。至于绝大多数土地,经济效益根本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肖图白巡视了划拨到新军名下的荒地后,满意的发现,几公里外便是有河流,只需挖几里长的沟渠,便可以将荒地全部灌溉成为耕田。大明第一农业水利专家徐光启果然有先见之明!
十多万亩的荒地,按照徐光启当年的经营方略,雇佣两三千人进行施肥,大多数都可以改造成为良田。
对此,肖图白非常高兴,特意从总顾问衙门拨款2万两白银给天津兵备道,让天津兵备道将这笔钱,与军饷一道发给当地的卫所官兵。
天津卫的官兵,虽然不是肖图白直接的下属,但是总归也是大明的士兵。
明年,满清鞑子十万大军入关,光靠着新练的3000皇家新军,并不能够给肖图白带来安全感。
而天津当地的官兵虽然废柴,但是至少有三万人,更有几十门大炮,只要不是出现汉奸在内部献城,满清十万骑兵,攻破天津城的可能性不大。
————————
巡视了荒地之后,肖图白又来看葛沽兵营,整个兵营占地有5平方公里左右,占地面积广阔,周围更有不少的险要地势,可以据守。
葛沽兵营虽然荒废了几十年,但是建筑还保留的完好,稍微修补即可居住。如果现在新建,至少要几十万两白银的人工费用。
为了牢牢抓住皇家新军的兵权。肖图白更是直接搬到天津,住在了葛沽兵营中,每天与士兵一道进行训练。
新军的训练并不复杂,不外乎是队列、行军、体能、技能、文化五大项目。队列训练,肖图白向军官讲解队列基本动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