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开市贸易,边关突变
说起边关的马市,其实源远颇为流长。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战场上的主要有生力量,甚至相当于现在的坦克军队。而在以骑射为主要武备的中国古代时期,马匹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强盛和衰弱。
中原王朝并不盛产优质马匹,只有西北和东北一些边疆游牧民族才有优质战马。
所以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与这些国家部落之间的马匹交易,根据有关历史记载,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在边疆设立马市,主要交易有牛马羊,甚至骆驼。
到了唐朝时期,首次开市了茶马贸易,之后宋元时期的统治者延续了这样的国策。
到了明朝,为了军队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永乐四年(公园1406年),明成祖朱棣在辽东开设了马市,最初只有两个地区,后来逐渐扩大了规模,并且还在这许多地方开设了马市官。
这些开市的马市里,既有官市也有民市,在不断的发展和转变当中演变成了大型的综合交易市场,成为辽东最大的边贸易场所。
当然明朝这样做,不单单是为了和蒙古人做生意,更重要的是想要控制并且消除元朝的残余势力和威胁,来达到明朝的政治目的。
跶虏蒙古人需要的是大明王朝的食盐,粮食,布匹,甚至可以扩大到耕犁和铁质农具等农副产品。
根据历史记载,不管是商贩还是官市,都是有时间限制,到了市毕之后都要离开,第一是防止奸商,第二为了安全考虑。
而现在朱厚熜制定的政策就是先开始官市,稳步推进民市。
并且在这样的交易中,大明王朝的武器装备(战马)确实该换上一批了,而中原大地有的是铁器,食盐,茶叶,丝绸,布匹,咱们交易完成之后,更换上一轮战马之后,再开始逐渐推进民间交易。
到那个时候,朱厚熜的打算就是征收关税,关税不能说足够保证边关的国防开支,至少可以减轻国防开支的压力。
足以达到稳固政权,发展经济,控制边境的目的。
这本来是好事情,不管在明蒙朝廷之间还是在明蒙子民之间,都能打成一个重要共识,那就是对双边互利共赢,都有利益的大好政策。
可是在有些人眼中是好政策的时候,在另一部分眼中就是坏政策。
放眼望去,蒙古人最大的交易代表就是辛爱黄台吉和脱脱,他们牵引着一千多匹战马和两千只羊,还有一百多头野牛,以及数不清的貂,皮,绒,毛等盛产在草原的野生动物皮毛……
他们先将这些东西和大同官府的开市官员折换成银子,再用这些银子购买大明的所有产品(都是合理的产品价格)。
秩序看起来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甚至有些人看到大明王朝的食盐,茶叶和布匹都是眼睛发着绿光,垂涎三尺。
仿佛看到了想搞的女人。
张达和林椿夹杂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所有一切,心中大感欣慰。
皇上和翁总督都是多虑了,他们这些人来到咱们大明是做生意,巴结咱们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能制造动乱呢。这些蒙古跶子们真是什么都没有见过,看见咱们大明的产品恨不得张嘴吃了,真是一群没有见识的货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