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郁的竹海依偎在晨光的怀抱里,于烟雾缭绕的山峦间恬静沉睡,竹叶上点缀着晶莹的露珠,给人一种平和安详的感觉。
一条幽深的石板小路蜿蜒穿越青翠欲滴的竹海,通向云雾深处。
石板边缘爬满了青苔,青草也从石板间衔接的各处缝隙中倔强地冒出来,这是岁月的积淀,凝聚着古朴悠远的气息。
宁静和畅的幽幽石径让山居之乐意在其中,李琅触景生感,不经意念出了跟白居易、柳宗元等人齐名的“诗豪”老刘那篇《陋室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只是,不知在石径的尽头,是否有小杜《山行》所描述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李琅不具备小杜那般脱俗的意境,他忆起《山行》不过是出于“猥琐”的心态:
若是能在这种远离红尘纷扰的世外人家,搂着胸大臀肥腰纤体妖的绝色美女玩玩“山震”,让清幽、光影,溪瀑、徐风、花香、鸟鸣……齐齐融入五官,交融抚摸和抽插,那种无间景感,一定会很销魂吧。
遗憾的是,从入住紫阳道观的第一天起,李琅等人就被道观告知,任何人都不能越过这条山径中一个叫望月亭的画亭。
否则……不知道。
因为从没有人逾越,连建起紫阳道观的主持张晋都未曾涉足画亭之后,这条石径远比他的道观年代更悠久。
二十多年前,从岭南罗浮山赴京的年轻赤脚道士张晋因何仙姑的缘故而获得皇帝赐金,筹建紫阳道观。
当时,张晋并不知道秦岭偏远之处有这么一个无名山谷。
后来,张晋结识了一个薛骞的年轻人,受薛骞盛情所邀,双方共同出资在无名山谷建造了这个较为宏伟宽大的紫阳道观。
张晋也因此在何仙姑的仙殿中,在何仙姑的金身塑像前,与薛骞私下结为“何门”师兄弟。
建造了紫阳道观之后,薛骞自己又在望月亭往外一里处独自建起另一个无名小道观。
无名小道观里面住着包括薛骞在内的三名道士,但另外那两名道士都不怎么跟紫阳道观里的“同行”“坐而论道”。
薛骞倒是常来紫阳道观与张晋叙师兄弟之旧,与紫阳道观里的道士们甚是相熟,也常给道士们讲一些谷外的新鲜事儿。
岁月荏苒,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张晋和薛骞这两个当年一见如故的年轻人都已先后步入壮年,如今紫阳道观里的小辈道士都叫薛骞为骞师叔了。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有人在石径转角处复吟着李琅触目而发的《陋室铭》段句,连吟数遍后,拊掌叹道,
“很多人都在担心李将军因得罪了安禄山和杨家人而处境不妙,可贫道却从李将军的诗文中听出李将军心性昂扬奋进,对生活憧憬无限,想来李将军心中丝毫不惧安禄山和杨家人,人们的担忧不过是杞人忧天。”
说话间,缺牙道士从石径转角的竹荫中缓步走了出来,向微微有点意外的李琅笑着自我介绍道:
“贫道薛骞,是紫阳道观张仙师的师弟,谨贺李将军顺利落籍。”
“道法自然,薛道长隐居在这般世外之地,必是参破世俗的得道高人,能再次邂逅薛道长,实感有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