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猜测杨广话中的意思,试探地问道:“处道为求一战生擒达头,消除北境之危,亲率孤军追赶达头至数百里外,还不曾向殿下问起,此一役双方伤亡情形如何?”
“我军伤亡一万余兵力,突厥折损了近三万人骑,而且成功拦截了达头所部对云州发起的进攻,应当称得上是一场大捷。”杨广说着,话锋一转,目视杨素继续说道,“不过,越国公率军单单与突厥这一战,就折损了近两万匹战马,不知父皇知道了,将作何想法?”
杨素深知,自开隋以来十几年间,朝廷最为紧缺者就是战马,也正由于骑军兵力严重不足,才只能在北境长期对东西突厥采取守势,所以一听到杨广这话,后背不由得泛起一阵凉意,忙起身抱拳请求杨广道:“尚请殿下体谅、成全。”
“虽则如此,但瑕不掩玉,这是本王于越国公返回前就命人草拟好的奏章,如越国公不持异议,就请联署吧。”杨广见杨素一点就透,省悟到了自己的用意,遂含笑将一份拟好的奏章递给杨素,安抚他道。
杨素接过奏章来,以飞快的速度仔细浏览了一遍,见杨广在这道即将发回长安的报捷奏章中只写到了自己如何面对数倍的来犯之敌,果断率军主动出击,以少胜多,取得了歼敌三万的战果,而没有提到一句隋军在这场战役中折损了近两万战马的情况,不禁喜出望外,手捧奏章,连连向杨广道谢道:“殿下对处道的这番眷顾之情,处道将铭感于心,没齿不忘。今后殿下如有需要处道尽力报效之处,处道定当竭力尽智,以报殿下。”
“越国公莫要跟本王客气。日前所托之事,本王已命人将一百根黄楠大木运至了歧州,待北境消弥了战祸,越国公就可以回去督修仁寿殿了。”杨广得到杨素当面承诺今后仍将充做自己在朝中的内援,甚觉满意,遂淡淡地说道。
杨素自是对杨广又表示了感谢,w.nshu.同时也带着几分担心地问道:“殿下,此次达头虽战败退却,难保其不会卷土重来,真若到了那时,军中缺少战马,又当如何应对?”
杨广也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难题,只是为了重新把杨素笼络到自己身边,留待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暂时只得替他隐瞒下一战折损近两万匹战马的重大过错,便含糊答道:“我料那达头经此一败,至少一两年内不敢觊觎南下,侵扰关中,军中所需战马,或可徐徐增补吧。”
杨素听杨广这话,方才放下心来,向人索要了笔墨,在那道报捷奏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杨广在命人返回长安报捷的同时,也派出多路斥候前往打探达头可汗败退后的具体去向,几天之后,各路斥候纷纷回报,达头在云中为隋军所败,已率大军向西撤回了西突厥。
杨广闻报,遂命李靖独自潜往东突厥境内,联络之前派往那里的卧底,打探确切东突厥国内的情形,并和杨素两人商定,另派得力吏员知会驻守并州的汉王杨谅,要开始着手帮助启民可汗清除其国内的反对势力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