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的轮回客()”
继续听着李化元叙述着小道消息,任太虚也是慢慢的开始清理着头脑之中的思路。
就在任太虚在思考着,这次大梁朝中的党争到底是意味着什么?
坐在皇位上的那一位弘治帝到底是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是想要通过这次的党争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这次党争对于自己又是有什么好处的时候?
此时的宫廷之中,永乐公主手上却是有了一份任太虚详细的资料,叙述了任太虚的籍贯等等信息。
看着任太虚出身,永乐公主也是微微皱眉,那日见到任太虚之后,看到那一身的风度,出尘的气息,不凡的谈吐,她本来是想着到底是哪一世家的公子?
绝对是有传承底蕴的家族,人的气质大多是需要三代的传承才是能培养出来的。
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家能培养出来这样的人物?
听到任太虚自报出身袁州的时候,
一时间,她却是没有想着袁州有什么姓任的世家豪族。
也没有想到现在到底是有什么姓任的大臣出身袁州?
不过她却是不以为然,她是大梁公主,久在汴梁城活动,对于天下的了解毕竟是少的。
大梁开国不过是六十年,同时前朝末年数十年的乱世,前朝无数的世家大族也都是没有缓过来。
所以如今在官面上没有存在代表人物也不算大事,毕竟底蕴犹存。
本来以为任太虚或许就是出身一个前朝的大族,那世家目前还未有缓过气,才是不得扬名。
没想到看过了任太虚的信息,之后她顿时大吃一惊,任太虚居然是出身寒门!
没错!
别看任太虚前两代人都是有些成就,但是这个时代,能够读得起书的家庭条件都是不差,任太虚他们一家前两代人的积累却是太浅了。
连地方上都称不上是豪族,更别说是世家大族!
在天下人看来这就是寒门,没有历史传承,祖上未能出过大人物的就叫做寒门,而任太虚就是寒门士子。
永乐公主看到任太虚的介绍之后,也是有些怀疑,那样的风姿卓越的人物居然会是出身寒门?
这有些不符合常态,毕竟气度气质这是需要环境的培养的,有人便是说过三代富贵才是养成贵族。
一时间永乐公主有些想不清楚,也只能归结与是任太虚天赋异禀,毕竟能在弱冠年华便是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伟男子自然是应当特殊,应当不同于其余的世间的俗人!”
这样想着,永乐公主对于任太虚却是更为欣赏,因为寒门更是不易。
同时,此时对于任太虚所说的话语她也是她更为相信,她分明是看得清楚,这份对于任太虚的记载之中的描述的任太虚是一个不爱虚名的人,几乎是从来没有过参加诗会、词会,没有扬名的机会。
虽然是年纪轻轻就是高中举人,但是在自家的乡野之中都是有些名声不显。
这倒是满足了寒门士子的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风骨!
就朝着这一点,永乐公主就是更愿意相信,任太虚不是那种只会嘴上大放厥词的人。
同时,就在不远处从宫殿上的弘治帝的案台上也是出现了写着任太虚的名字一份资料!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好大的口气!好一个书生意气!”
不多时,弘治帝看完对于任太虚的身份信息的记载之后,也是有些赞叹,开口道:“寒门三代而起,这倒是我所愿!”
就在任太虚傍晚和永乐公主接触之后,任太虚就被保护着永乐公主的暗卫记录下来,紧接着他的信息就是被送到了弘治的手上。
弘治帝一直都是有留意自家长公主身边的男子,不但是为了预防有心怀不轨之人,更是想着为了自己的长公主招纳驸马。
任太虚自然是不巧进入了他的眼中,以任太虚的出身,心怀不轨是不可能的,除了意外,任太虚是不可能有接触永乐公主的机会的。
寒门无根基,没有消息的来源,连永乐公主的行踪都是不清楚,如何接触?
所以这这是个误会,而且弘治帝明显知道是自家的主动前去搭讪的。
既然是无有心怀不轨,弘治帝也是放心下来。
至于说驸马,弘治帝还要考虑自家女儿的意思,暂且不提。
只是不得不说此时的弘治帝对于任太虚有很多的好感,不单单是是因为任太虚的两句话,更是因为任太虚的出身——寒门!
他一直都是想要扩大寒门在朝中的势力用来平衡其余的势力。
只是他给机会,那些寒门士子不中用啊!
所以现在的朝中寒门大臣依旧只是一股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力量。
这段时间弘治帝有些烦恼,正是因为闹的热热闹闹的党争!
大梁才是立国六十年,但是也是出现了一个开国以来便是存在的问题——勋贵势力尾大不掉!
当年的大梁太祖本来就是在众多的枭雄之中最是不显眼的人,前半生也为有大成就,甚至可以说一声颠沛流离,一直到中年才是有了自己的基业,接近晚年才是成就帝业。
登基不到数年之后,梁太祖便是驾崩了。
这样的情况之下,大梁太祖自然是不可能学朱元璋,直接杀一批开国功勋,为自己的后代扫平一切的阻挡。
同时他也不像是朱元璋那样的枭雄心性,有着铁血手段,可以杀一个血流成河!
可以说这位大梁太祖人格魅力强烈,同时手段不显得狠辣,倒是有几分像刘备!
他前半生流离颠倒,蒙身边的文武大臣都是不弃,跟随着他大半生,好不容易可以安享富贵,他自然是不忍心。
大梁太祖没能解决的问题,紧接着的两代帝王自然也是没能解决,本身他们就没有太祖一样的威望,于是问题一直拖了下来直到弘治帝这里。
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是积累了一大批的开国元勋,这些元勋都是传宗接代,出现了一个个的勋贵大族,同手手上把控着大梁超过半数的军权,由不得弘治帝不忌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