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三两段,秋意几多凉。
这是入秋来下的第三场雨了,虽然庄稼地里的粟子、小麦未能赶上这般温和的好时景,但毕竟积下的雨水滋润了土壤,奉养了生灵。龟裂的土壤早已被滴滴甘露化开,干涸的沟渠中又复起了晶润般生命的涌动。
干秃秃的田埂旁堆积着一抔抔秸秆,庄户家将其点了火苗,燃了灰烬便能施肥于土壤。贫瘠的黄土里渐渐可发现间或着蠕动的蚯蚓。黑灰色的烬沫子融到地下,经由雨水这么一搅润,便和成一团黑乎乎、软绵绵的厚肥。等到来年这片因干旱而显得贫瘠不堪的土地里,便又能看到生命的希望。
一来春儿,这里便会整齐的播下麦苗、粟苗,春风一过,便又会促生起新的一轮生命。夏日里波及大唐的大旱已经渐渐远去,河东道的灾民们在得到朝廷赈济,养足气力之后,逐渐三人一组、五人一团的结伴朝家乡赶去。
再怎么说,那儿也是他们的家。虽然经历了惨不忍睹的大饥馑,但只要大伙儿卖命,未必就不能渡过难关。若是运气好,地头儿积了肥,或许还能赶种上来年的春麦。即便麦子娇贵,种不下,不还有粟子可以填吗。那玩意皮实,种下准能活!
这是他们的土地!庄户人离了土地、庄稼不能过活;庄稼、土地离了庄户人也别想滋润!
这是他们的土地,他们弃之不舍,这是他们的土地啊!祖祖辈辈皆是如此,他们又回来了......
夏去秋来,一场淅淅沥沥的寒雨过后,你便能深刻的体会到长安城中的秋意。
与庄户汉们相比,似乎这些居于市坊的百姓感受不到太明显旱情带来的影响。除去米市里每日跳变着的米价,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揪住他们的心。事实上,因干旱而暴涨的米价没过多久就压了下去。朝廷急调江淮的新米进京,那些囤货居奇,妄想借机发大财的奸商立时吐了血,恨不得找一块豆腐,撞死去。
米价,菜价;米价,菜价...
这便是他们生活中最关心的事情,平凡、卑微却也真实。
当然,近来发生的两件大事他们也颇为关心。一件便与炙手可热的御史中丞杨钊杨大人有关,据说这位河东经略使因为赈济河东灾民不利被皇帝陛下急招回京。杨钊杨大人回到长安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热水,便被皇帝陛下宣进了宫。
听说啊,英明神武的皇爷把杨大人劈头盖脸的一通臭骂,平日里嚣张跋扈的杨大人吃了挂落,却是连屁都不敢放一个。这件事是从苏记绸缎铺,苏少爷的远房姨娘的表姐的大儿子那儿传出的,他在兴庆宫里当差。
另一件,大伙儿传的就更玄乎了。听说近月前的一个晚上,新任疏勒兵马使李括李小将军深夜提兵前往崇业坊的一间宅邸,那间宅邸竟是太子殿下的别业。听说深夜之时,宅邸之中,李小将军和太子爷爷在商谈什么大事。事情才谈到一半,闻讯而来的金吾卫兵士就将整个宅邸围了起来。
李小将军因此还被关进了京兆府几日,后来是贵妃娘娘和骠骑大将军一齐相劝,皇爷才松了口。不然,这样的事情最是遭皇家忌讳,落了口实,任谁都别想囫囵个从京兆府出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李小将军若真因此获了罪,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长安城的百姓。李小将军不但是抗击胡虏的民族英雄,还是乐善好施的大善人。若是没有他筹措的粮食,饿死在长安城外的河东灾民不知道得有多少。
通济坊的客隆茶馆内,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被念叨上几遍。这不,今儿个,靠窗那一桌上的两位爷,就聊着个兴起。
“我说老吴,你说这靠谱吗?这李小将军小小年纪就得了皇帝陛下赏识,做了一军兵马使。细细算来,他也算皇帝陛下的半个家将,为啥要跟太子爷爷干那掉脑袋的营生?”
一个头包黑角纀巾的中年男子将一粒酱豆送入口中,嚼了嚼,质疑起了好友所说段子的真实性。
“怎么,柳三儿你说我扯谎?我呸!”老吴啐了一口,直溅的柳三儿一脸吐沫星子。
“别呸,别呸,有话好好说。”柳三儿取出方巾将吐沫星子擦了净,苦苦哀求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