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王乐安上高中的时候并没有参加竞赛。
原因有两个,一是竞赛太耗费时间,对于紧张的高中生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二是竞赛的竞争太过激烈,压力非常大,很可能忙到最后什么都没能得到。
王乐安上高一的时候就有些摆烂了,因此竞赛这件事他并没有考虑过参加。
但是他同寝室的室友却是数学竞赛大佬,最终人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多所985都给了他降分录取的优惠。最后这位室友考入了沪海交通大学。
当时王乐安虽然没选择搞竞赛,但初中成绩一直很好的他内心还是有些骄傲的,他觉得自己不比任何人差。于是前期经常拿那位室友的竞赛书本来看,有时候两人还会进行激烈的讨论。
当然,后来因为没有上竞赛课,王乐安也渐渐跟不上那位室友的进度了,后面也就没有再看了。
此时,这位老师在黑板上出的这道题,正是当年两个人讨论过的经典竞赛题,也是王乐安印象中最深的几道题目之一,只不过这个时候这道题或许还不算经典题目。
这是一道和数列有关的题目,第一眼看上去难度不大,但是如果按照正常思路去进行运算,最后会陷入死胡同。
需要用到非常复杂且巧妙的代换才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出这道题,但是如果给大家足够的时间,这种题根本就难不住竞赛大佬。
不过此题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解法,这是前世王乐安和室友经过激烈讨论后偶然间发现的,后来那种解法也被室友在竞赛课上当着老师的面验证过了其正确性。
但是此时的王乐安非常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他才刚刚勉强复习完了高中知识,至于高中竞赛的题目还没看呢。
虽然他也能勉强看懂所有所有高中数学竞赛题,但让他解答,以他现在的水平,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两种解法他都会,但是他不准备进行做答。
此刻,周围的竞赛大佬们都开始在草稿纸上演算了起来,老教授给了大家十分钟的计算时间,到时候就算没有做出来,说出思路也可以。
时间过了五分钟,有的同学停下了手中的笔,开始皱着眉头思考了起来,有的同学盯着纸面一动不动,有的同学还在奋笔疾书,还有的干脆就放弃了。
王乐安也假装在思考,实际上在想着今天中午去哪里。
十分钟到了,大教室里面鸦雀无声。
老教授喝了口茶,笑呵呵地问道:“有没有人做出来的?可以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下面的同学大多面露难色。经过了几十秒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一个坐在教室中间戴着眼镜的瘦高个男生举起了手。
老教授见状立马示意他站起来,“来,我们听听这位同学的思路。”
瘦高个男生的语气不是很坚定,“我刚开始直接计算,算到后面发现怎么也算不出来了,我仔细想了下,这道题应该不能用正常思路来算。”
“于是我想着,用几种处理方法试一试。我最先用的就是代换,虽然有点成效但还是走不通,我试了其他办法发现效果更差。后来我确定了,这道题就是用代换,我目前的……这道题得靠硬算,我还没有想到更优秀的代换思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