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有人送来一封密信。”董璜手中的密信是董卓的亲兵交给他的。
董卓接过竹筒,看了眼上面的蜡封,又用手指摸了摸,再将凝固的蜡封揭下,从里面取出信件查阅起来。
“送信的人的?”
“还没等下面人开口,送完信就走了。”
董卓打发董璜回去休息,紧闭上房门,才坐在桌前,将写有文字的绢帛从侧面拆开,小心分开两层叠在一起的绢布后,从中抽出块一尺长的绢布。
仔细看完后,董卓将绢布藏在自己身上,又把那两块分开的绢布重新叠再一起,用烛火烧过破损处,让其粘合。
待线头处熔成硬块、两层绢布重新贴合后,董卓抽出宝刀,用锋利的刀刃划过绢布两侧,裁出长短一致的两块布条,又把绢布塞回竹筒里,重新用蜜蜡封好,待冷却后才唤过牛辅,命其亲自入洛,将密信送与太傅府中。
眼下袁绍已经攻入北宫中,虽然进展不大,但诛尽宦官只是时间问题。袁隗将门生召回京城,但如此关键时刻却弃之不用,董卓也想不明白为何,又将贾诩找来,秉烛夜谈。
“文和,你说太傅这是何意?”
贾诩早年间先是董卓的掾属,后来才入军中,等到董卓代替张温,以前将军之职镇守三辅后,贾诩也被升为讨虏校尉。
有品级的武职都要朝廷任命,贾诩这个杂号校尉已经是董卓能给手下人封赏的最高职位了。贾诩虽位卑,却受董卓信重,凡有军议,都要让贾诩一起参赞,董卓很重视他的意见。
“不好说,若太傅从州郡召兵入洛仅是为了威逼宦官,其实大可不必让将军一同东行,派上一二校尉带上数千兵马足矣。”
自何进接受袁绍建议,让董卓带兵入洛以来,袁隗袁绍多次写信催促董卓,让他不要听从之后劝返的诏令,但信中并没有其他指示。直到董卓入了函谷联系上弟弟,这才知道京师的局势。
今日一早,袁隗就派人来传讯,让董卓从几阳亭兵进显阳苑,之后又给董卓通报了京中局势,将何进身死、宦官叛乱的消息都一同告知,奇怪的是,袁隗却命董卓按兵不动。
待到弟弟董旻传递来消息,并与袁隗来信对上后,董卓这才将贾诩找来。
“诩猜测,太傅的指令可能有两种用意,一是京师局势不明,让将军在城外掠阵,世人皆知西军悍勇,乃百战之师,若有将军亲自领兵在旁,方能震慑宵小。”
其实董卓此时的职位应该是并州牧,但董卓还是喜欢让人称呼他为将军。
灵帝崩前,宦官们就给灵帝出了注意,以少府九卿之权将董卓调入京中,夺了他的军权。董卓在袁隗的授意下,以军势糜烂的名义拒了这次拔擢。
之后灵帝疾重,又再次授董卓并州牧守之职,并用皇甫嵩代替董卓执掌西军。董卓接受了诏命,却拒不入洛,只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而西军中的将校都是董卓的多年的心腹,诸羌的仆从军又只认董卓,所以董卓虽不在位,还是能遥控西军。
“诩想不通的是,如今局势已然明朗,司隶校尉已手握重兵,丁原只不过是一执金吾,无论是论官职还是兵力,都很难与太傅抗衡。若太傅嫌实力不够,此时应该命将军再调军入京震慑,若太傅要速战速决,应派西军兵进,再削了丁原的官职,如此方为正道。”
董卓点点头,这跟他想的一样。
“那第二种用意呢?”董卓继续问道。
“诩不敢妄加猜测,若是有污太傅声名...”贾诩拖长了声音。
董卓四下环顾,发现周围没有异常后小声对贾诩说道:“院内的人都被我打发走了,文和自管说,不必忧虑。”
“若今日京师之变,一切只是偶然的话,那太傅的想法或许如之前的猜测一般,但若是其中有推手,那太傅所图甚大。”
“如何解释?”董卓问道。
“或许..太傅所图乃是外戚。先是诛了何进,让何太后与天子没有臂助,之后再让宦官叛乱,削太后威信,让朝堂诸公都不信服太后,之后太傅便可揽权柄,一人辅佐天子亲政,甚至..”
“甚至如何?”董卓急不可耐地问道。
“甚至要杀了天子生母。”贾诩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所以让将军留在洛阳周围才稳妥,又不像兵力过多,引得旁人警惕。”
“那莫不是准备让我背锅?”
“将军莫急,若太傅有此意,那今日就是诛杀太后的最好时机,趁乱诸尽何氏,对天子也有说法。太傅不在此时调将军入京,就不大可能让我们西军担此因果。”
贾诩说的没错,要杀太后的话,在宦官还未完全败亡之时就是最好的时机,之后既可以把缘由推脱给兵乱,也能让宦官来背这口黑锅。
“可车骑将军何苗还在京中,手中亦有数千兵力。”董卓解释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