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钱粮、土地、徒众论,南阳如此多的宗室子,能筹措出来的钱粮自然不是李氏可比拟的。李奂如此问,也并不奇怪。
“旁人可以,府君却不行。”荀彧正色道:“府君不能为此自断根脚之事!”
桓灵的谱系,与舂陵宗室早就出了五服。
“所以,这舂陵宗室们的人情,只能由南阳豪强受着,只不过是看府君愿意让哪家受。李氏可,邓阴亦可。”
荀彧接着又道:“此等大事,并不需要你我这等卑官操劳烦心。晦明兄与我要做的,就是替府君与李氏维护好这‘相持’的局面,不要让旁人看出端倪,之后再助府君平安过了秋计这一关。
只要晦明兄能在铁官之位上一展所长,那无论李氏宗族,或是旁的什么人,都绝无可能抢走晦明兄的功绩。不管晦明兄志在专长,又或是想出外为一牧民官,府君会为晦明兄操办,李氏也不可能阻拦。”
“愚兄倒是想知道,府君想让奂做些什么?”
听了这么多,李奂心中有数了。既然族中应允,李奂也不想拒了这差使,只是何苗让他为铁官,究竟是想从何处挤出那么多钱粮来呢?
荀彧附耳轻言道。
“鬻卖铁器。”
李奂闻言,一脸的不可思议。不仅是他,昨夜娄圭闻此言,亦是尽力规劝何苗。
“这...这可是形同谋反的罪过!”
李奂虽震惊,却也知不可大声喧哗,以防隔墙有耳。
“晦明兄稍安勿躁,且听弟一一说来。”荀彧先将李奂安抚下来,然后又说道:“晦明兄也该知晓铁官中的钱财约有几何,若无奇计,怎可助府君凑足田赋?”
“那也不能动专营的念头啊!”
自汉武以来,无论前汉后汉,都在盐铁专营之权上下足了功夫。后汉的专营之事虽有反复,可在羌乱后,朝廷也无法弃盐铁之利,毕竟打仗是要钱粮的。
哪怕西边只是屯垦,朝廷每年也要向三辅输送约同数百万石粮价值的钱币、粮食。若是稍起战事,这个数目就会暴涨至数千万石。
这些钱粮从哪里来?任哪一个皇帝在位,也不可能与地方豪强妥协,弃盐铁之利于不顾。
“晦明兄且听弟说完,府君怎会行如此不智之事?府君只是要将这三年售卖铁器之权,转给大族与各县。南阳铁务每年的留余该有千万钱,三年之数则差不多是三千万钱,加上各县交到郡中的粮草,该是能凑足今年之田赋。三年之期一到,府君就将职权收回,只要李氏与郡守府协力,断不会有消息露出。”
“有谁人会这么傻?拿今年的三千万钱,去换往后三年才能收回来的三千万钱?这些钱若是拿出去放贷,哪怕不收半利,只收十一,三年也能拿回四千钱来。
利钱暂且不说,府君又如何能保证,不让消息泄露?南阳与河南一关之隔,府君难不成可以如秦楚一般,修出方城阻隔?”
各族族中都有向外放贷的习惯,一般是四五月或是年底放出,到田地里的粮食成熟收回,其利都在四到五成。若是给族人放贷,利钱会少一些,一般不超过三成。
李奂金曹出身,不说通传算学,但只是计算此事,他的学问已经绰绰有余。
“晦明兄谬哉,这帐可不是这么算的。”荀彧面带微笑,心知李奂已经被带到了沟里,只待他将从何苗出听来的说法托出,李奂必不可能拒绝。
“晦明兄当知晓这南阳各县,每年能从铁器之事上得利几何。”
“人多地好的望县能收三四十万钱,若当年农时紧凑,得五十六十万钱也是常事。人少地劣的贫县,就是再差,也能收回近十万钱。”
“这其中钱币,又有多少是大族所出呢?”荀彧追问道。
听到荀彧的话,李奂先是沉默不语,随后才说出:“少说也有九成。”
李奂既是金曹,又是大族族子,自然清楚此事。
“铁器农具租用售卖,自有朝廷法令限定价格,是故,也唯有大族出得起,也舍得出这笔钱。谩也敢直言,这些钱就是朝廷向大族们征收的税款。
大族们得铁器之利,族人既能耕种更多的田地,地中亦能多收粮草。朝廷则是从中渔利,以供公卿官佐秩俸,亦能满足战事之所需、皇家之奢靡。
按理说,此为善器,小族寒户们当不会拒绝,可他们并不敢保证,在租用了铁器后,当年就一定能增产增收。若是出了天灾,或是天时有变,地中歉收,租用铁器所付出的钱财,就会成为他们破家灭族之因。”
后汉多天灾,天时也是多变,不是多雨就是少雨。南阳比北地好一些,但每年盛夏的山洪可不会光顾北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