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小球确实有些不知所措,他从小就是被安排着长大的:什么时候上小学、上中学、考大学,什么时候上学、放学,什么时候考试、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学这科、什么时候学那科,什么时候写作业、作业是什么、作业有多少······
早已习惯了被安排,习惯了跟着安排走,没有一点自主性,根本不懂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这几天过得懵懵懂懂,职业没找到,选修课没确定,必修课也没有进入自主学习的节奏,一切都还没有步入正轨。
坐在教室,只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强迫自己进入学习状态,既没有课程表,也没有全班同学跟着老师学习相同课程的场景。
教室里每个同学都有相对独立的桌椅,大家都戴着耳机、看着自己的电脑,静悄悄的,还好有小书童的陪伴,并不觉得孤单。
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还是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家庭课是生活的基础学科,跟文化基础学科同等重要,那就先从第一级视频课程开始吧,反正考试也是要从第一级开始的。
第一级课程内容,居然是一首儿歌: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小球忍俊不住,双手捂住嘴巴偷偷笑了,不禁想起妹妹,对于他这个13岁的高龄插班生,5岁的欢欢算是正统生了吧,她可以一步一步有节奏地学习,而不用像自己这样焦虑和跳脱。
这会儿欢欢正在学这首儿歌吧?
然后学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和睦友邻······
二级是:文明礼貌、诚信待人、友好沟通、友好相处、友好合作······
三级:生活常识、安全知识、沟通艺术······
四级:社会责任与义务、社会规则、交通规则、风土人情、沟通艺术·······
五级:生活的模样、煮饭做菜、家务、物价、健康与养生······
六级:家庭财务、育儿、家庭的责任与义务、沟通艺术······
七级:爱与被爱、生理卫生、理智对待早恋、沟通艺术······
八级:平衡学习、工作与家庭,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父母关系······
第九级至第十二级······
有些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再努力学习了一整个上午,预约考位,下午到考场,一口气通过了四级。
▲生活的模样
晚饭过后,小球自觉来到教室,再接再厉,攻关第五级。
第五级非常有趣,就像看电影一样,观看了古今中外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应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水平,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生产水平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譬如农业。
在牛耕时代,农民要顶着严寒酷暑,站在泥泞地里种植农作物,以村庄为生活圈子,饲养家禽家畜,砍柴做饭,炊烟袅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到了机耕时代,大量繁重的工作由机器替代,产量效率大大提高,农业开始向科技化转型。未能跟上变化的村庄,农民开始外出务工,种植农作物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途径,村庄生活圈子开始松动,同时因为家电及车辆的普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越来越轻松便利。
智慧耕时代,农民还是农民,依然每天跟农作物打交道,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已经大大不同,不再需要整天泡在泥泞地里,只需要坐在舒适的办公室,调动各种机器,查看各种数据,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村庄变成社区,社区里不都是农民,智慧农民的待遇和生活质量跟高级科技人员无异。
可见,生活状态深受职业的影响,工作方式又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就要先弄清楚自己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由此推测能实现该生活的职业。
于是,小球开始思考:我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
看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之后,发现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时期,哪种生活方式,有一个共同点:都要吃饭、穿衣、住房,之后才是交通工具等等。
吃饭是一门深不见低的学问,这是世界上所有生物,都费尽心思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又像放电影一样,重点介绍了人类各时期的煮饭做菜过程。
譬如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就连给谷子去壳都是一件非常繁重的事情。
旧时的大户人家,没有家用电器,煮饭做菜绝对是个大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即使是人口少的家庭也要占去一两个劳动力。
家电普及以后,煮饭做菜等家务活变得轻松简单,但依然繁琐,且非常讲究厨艺。
安全健康的预制菜普及以后,进一步简化了煮饭做菜的过程和难度,家电功能的不断升级,让家务越来越省时省力了。
即使是这样,直到今天,我们的家庭生活,还是日复一日围绕着做家务、煮饭做菜、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展开,细细碎碎、烦烦琐琐。
如果想要做得一尘不染,需要一个劳动力日复一日像机器一样,不停地洗洗刷刷,家务活依然是一件非常劳累的事情。
有孩子以后,至少在好几年内,还要伴随着孩子糟心的哭闹声。
当孩子一步步长大,家里的老人也一步步衰老了,病痛难免,需要悉心照顾。
有些家庭请保姆,确实能减轻一些家务活,却也因此产生诸多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