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初夏,东北英城市第三中学四年级“深挖洞”工地,云鹏在操场边上,和老窑工在新建的砖窑口点火。
这是一座老式土砖窑,里面的直径是5米,高3米,用的是全穹式建筑结构,烟囱在穹顶树着。窑有前门和后门。前门是进出砖的,后门是炉口。一个长3米,宽、高各两米的炉膛伸向窑内。那炉膛3层,上边一层的炉篦子上装着浇了水的大块煤,中间一层的炉篦子上装着小块煤,下面塞的是引柴。两层篦子上装一吨煤,是优质的辽源块煤。炉壁是透孔的花墙,能喷出火来。
窑的外面都用黄土埋了,象一个圆窝头。老窑工对云鹏讲:“这个窑能装一万砖,一吨煤能烧一天一宿。装窑用一天,烧窑用一天,晾窑用一天,出窑用一天,4天出一万砖,值500元钱。一吨辽源块煤30元,加运费40元,再去了脱坯的人工费60元,能赚400元,可谓一本万利,日进斗金。我看你会来事,总给我递烟递水的,才把这手艺都教给你了,凭这个手艺你以后就不愁没饭吃。”
这个操场上一共建了4个这样的砖窑,整个操场被掘开了4个4米深的大方坑,坑与坑之间还有掏的地下通道相沟联。这是响应***1973年发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于1973年冬季开展的全民挖地道运动的一个工地。今年春起,进入了烧砖砌筑阶段。四年级是最高年级,承担了脱砖坯、垒砖窑、烧砖的任务。
自从1968年12月22日,***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后,1969年到1971年,巳经有三批知青,包括1966年到1968年的老三届毕业生从城市奔赴了农村。
1972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突然降温了,出现了一届“四个面向”的幸运儿。接着是学制改革,1973年的初中毕业生在校滞留了一年,变成了高中生。由此1973年没有知青上山下乡。在这两年里,国家不断完善知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上山下乡新政策:
1971年为知青解决了建户费,每人300元,用于给以前下乡的知青建集体户;1972年又为选择面向农村的知青增加了120元的安家费,用于买?碗瓢盆和生产工具;1973年又为以后下乡的知青增加了80元的购粮费,让新下乡的知青享受一年供应粮,在各公社粮库领量,年供应量为皮粮520斤,月供应品种和市郊农民一样;1974年规定以后招工、招生、征兵均从知青中选拔,按政策留城的只能进集体企业和街办企业,知青只要在生产队插队劳动满两年就具备招工和招生资格,满一年就具备参军资格。
这些政策解决了城里青年不愿下乡,农村生产队不愿接收知青的问题。不下乡就没前途已经成为74届毕业生的共识。
云鹏巴不得快毕业、快下乡,因为早一天下乡就早一天赢得招工、升学、参军的资格。但是,学校却提出了让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烧出战备砖后再毕业的号召。尽管如此,一进74年,他们便在下面自发地组成了一个个小团体,为组建集体户做准备。
云鹏是学校板报组很有名气的成员,他不仅能写美术字,而且会绘画,还有文字功夫。每年寒暑假都能被选送到市群众艺术馆参加培训,使其美术功底日趋纯熟,在师生中很受青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