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的亏,中国吃得太多了,要是没入世,中国大可不必如此烦恼,想怎么逆向仿制就怎么逆向仿制,俗称“山寨”。比如隔壁阿三就是这样,愣是不承认药品的专利。为啥阿三能这么牛?咳咳,人家就是他穷他有理,你能怎么样?
甚至阿三加入WTO后,还是玩这一套,强制让外国药品专利许可和授权限制。真的是他穷他有理,你还拿他没办法。
而中国呢?
没办法做到这么不要脸,所以自然就吃大亏了。
当然了,规则是要遵守的,因为中国近年来专利井喷,要是中国都不带头遵守专利法,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可以耍赖皮了。所以说,遵守规则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只是有些人真的是目光短浅,就拿科研机构来说,特别是国家的科研机构。
他们研究的都是什么?
不外乎能让自己扬名立万的科研项目,能让自己评级提职称的科研方向,至于真正落实到民用、工业用品上的,几乎是可有可无。这么说吧,中国的电池技术落后于世界,但真的是落后吗?并非是这样的,像什么铝——石墨烯电池技术,中国已经有研究了。问题是,成本高居不下。也就是说,就一试验室产物,根本无法商用。
试想一下,如果一块价值几十万的电池,你会用吗?这还是平摊到市场上,降价后的情况。要是不降价,一块电池就几百上千万的,有谁这么奢侈用得起?
所以,新闻上吹嘘什么电池容量放电充电十万次还有百分之多少的,能多少秒充满多少毫安的电池,统统都是试验室的产物。换而言之,哪怕是再过几十年,都未必能商用的。这样的电池技术,有意义吗?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对于某些科研学者来说,有意义。很简单,他就扬名立万了啊,可以名正言顺跟国家伸手要科研经费了啊,但问题是这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微乎其微。这就是中国科研的通病,看似专利技术井喷,实际上真正落到有用的地方的,并不多。
像李维的专利技术,能在基础上创新的,能化为利润的,企业不想干,科研机构也不想干,可想干的人苦于没有高深的技术,没有更多的科研经费。还没研究出来,国外类似的产品已经面世了。
在这等冲击下,企业还怎么生存?
当然了,对于一些企业是没关系的,反正他们习惯了劳动力密集型的化工产业,就算化工产品单价降低了,维持销量还是能活得很滋润的。至于新技术,买专利呗,买回来就生产,买不回来就算了。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科研精神不足,就在这里了。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在科研上投入精力,说不定没产出,还花费了金钱。可等到买外国专利产品,甚至买专利的时候,他们就肉疼了——怎么这么贵?
杜清和是知道这一点的,也忍不住叹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