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就是凤阳。
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这首诗句描绘了中都的盛况。
中都城坐落在凤阳县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占地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它是太祖朱元璋集二千多年来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的一座最为豪侈的都城。其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王城制度,上承唐宋,下启皇明。
洪武二年八月,全国统一,朱元璋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明太祖听了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意见后,认为“所言皆善,唯时不同耳”,随后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朝臣多是淮西人,都愿意衣锦还乡,皆称善。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后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故改作凤阳。
明中都的营建可谓兴师动众,消耗巨大,建筑所用的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遣使到尚未归入图籍的附属国求大木。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而砌筑时则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所有的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绣的彩绘鲜艳夺目,所有的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精美绝伦。
中都由于兴建和使用时间短暂,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特别是宫殿布局,却为后来改建南京都城宫殿和营建北京都城绘制了蓝图,制作了样板模式。为了衣锦还乡,朱元璋是下血本了,中都皇城是最里面的一道城,周长四公里,平面近方形,规模较北京故宫大一万平方米。
城墙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每边城墙开一门,南日午门、北日玄武、东日东华、西日西华。皇城之外二道城禁垣,周长八公里,平面呈长方形,砖石修垒,高二丈。每边城墙亦开一门,南日承天、北日北安、东日东安、西日西安。
两城的东、西华门和东、西安门,位置皆设在东西两墙的南部,使得宫阙在守卫上更加严密。
为了抬高凤阳地位,设凤阳巡抚之职,由山东淮阳巡抚分离,辖区包括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及滁州、徐州、和州,可以说江淮富裕之地,尽在其中。
除有巡抚总揽全局之后,又有镇守太监坐镇,朱元璋父母的祖陵之外写着天下根本,可见朱氏一族对他的重视,朝廷历代也爱将犯事的皇室成员和太监,发往中都凤阳守皇陵。现在有急报来,难道又出什么大事不成?这可是天下根本呀!万万不能出什么事?
锦衣卫大声回报道:“凤阳巡抚刘宗盛与镇守太监李有信联名急报,昨夜寅时一刻,守皇陵官兵报告有火龙从天而降,隐入祖陵……!此为上上大瑞,臣等不敢擅专,八百里加急,急报皇上。”
这个奏折一出,大伙儿马上觉得拔得云开见月明了,原来是火龙降在祖陵之上,这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连朱由校都笑逐颜开,他笑道:“火龙降于祖陵,这可是天大的祥瑞。”
叶向高道:“火龙午时出现在庆陵、二刻在北门,三刻在南门,寅初在祖陵,定是真龙由庆陵而出,途经皇城看望皇上,最后归于祖陵,火龙现世,这是大喜大悦之兆也。”
朱由校终于认定,这是一件好事,大好事,他放下戒心,喜乐无限,当即下令:“着户部给天下六十以上老者,每人肉五斤、油十斤、粮一石,以示皇恩浩荡,普天同庆。”
手里有钱,说话就是硬气,一言不合,就是发粮发肉,皇后有喜发、西南打胜仗发,现在皇陵有祥瑞也发。
孙承宗捊须而笑,说道:“火龙现身,举世少有盛事,定须广而告之,使海内外百姓闻之,普大喜奔!”后面一句是跟米柱学的。
汪文言道:“遵命!”
因为情况未明,皇帝亲口下了新闻管制命令,全城百姓都在讨论了,闹得满城皆知,但是几大报纸,却是无一报道,还有就是锦衣卫守于几大报社门口,有敢胡言乱语的,直接锁了掠去诏狱,现在放松管制,可以报道了。
朝廷务必要把这事视为祥瑞,并把火龙与皇帝挂勾,务必让人相信,皇帝就是天子下凡,真龙降世,这是奉天承运的皇帝,有神灵真龙护身的,任何动歪脑筋打他主意的,不但会受到朝廷的打击,还会受到来自神灵的报复,这可是怎么也逃不了的。
有了这么一层神圣光环护身,还有谁人敢质疑皇帝,忤逆皇帝,前
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质疑皇帝不修德行,被赶出朝廷,因为二人是名闻天下的东林三君之一,桃李遍天下,也名满天下,是有许多人鸣不平的,认为皇帝无容人气度,过于小气,非明君所为,现在好了,有真龙现身,还有什么流言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