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洋上,得到王家庄子最初的汇报时,王匡是有些困惑的,即得知皇帝有传位于他的想法,闵泽等他人缘何会选择隐瞒不报,致使之后的事发生——皇帝驾崩,太子继位,天下陷入动乱……
直到半月前与闵泽商谈,王匡才完全理解了内中的情形,庄子的少年是见他对皇位一向摇摆不定,逼着他下定决心。
因为前方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窄,一不留心就可能跌入深渊,陷入万劫不复。
换句话说,皇帝易储,他王匡得来的这个储君之位并不牢靠。
皇帝也是人,人是个感情动物。
从始建国元年开始,皇帝立王临为储君,这期间,王临不知犯了多少错,可结果呢?皇帝多是不大不小的批评了事,足见王莽对四子的喜爱。
此番易储,毫无疑问是王临确实做得让他这个当父亲的生气了,外有扬雄这等挚友的谏言,既而同意。
有了这一次易储,难保皇帝下一次不会“回心转意”,再次做下易储之举。何况,根据庄子少年的情报分析,王家内部人一直都是以嫡子王临为储君的,这才是王匡的最大障碍。
可以看到,上述的死循环,会使王家庄子和兴武王府不断的陷入风浪中淘沙,显然不是少年们希望看到的。
只有皇帝死了,太子陷入恶名之争,再凭着王匡的声望和人心,未尝不能登临绝顶,成为大新之主,进而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
回到交州,停留于服舍的数十个日夜内,王匡深思推演过多遍,闵泽几人当时的决策无疑是最为正确的。 .ukanshu.
加上方才和陈崇田仁交换意见后,王匡才更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还没有成为一名政治家的觉悟。
一名合格的政治家,绝不能为个人感情所影响,人命或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如驾崩的皇帝,或是正在苦苦受难的大新百姓……
当眼前的扬雄第三遍重复话语时,王匡才颇为无奈的双手接诏。
不是他王匡不想接诏,接下先帝的诏书,进而宣告天下,那他就是另一个被承认的国之储君。相对的处于常安的王临,再于交州的他,大新会顺道分成两个“朝廷”。
而且,于此也意味着,他王匡要和常安,来一场面对面的剧烈碰撞。
在这方面,他毫不怀疑,为了维护各自的正统性,据常安乃至于北地为常安所控制的势力,将会把首要的矛头指向于他,于那各地的叛军自是会进一步壮大,各种势力亦是会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大新将会陷入真·大乱之中。
实则按照田仁晚间的建议,是想趁着朝廷军和叛军两败俱伤之时,由交州作为根本,再以大义号令群雄,分三路,逐步收服各郡县……而王匡,也有着另外的更深层次考量。
这些事暂且不去考虑,但见扬雄执拗认真的样子,感觉他不接诏的话,扬雄还真会一直站在服舍外面。
王匡只好重新整理了下身上的麻衣,满脸肃穆的伸出双手,身体前倾道:“王匡接先帝诏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