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又名宛县。
周宣王时,即为申伯封地。于春秋之时,在楚灭掉申伯国后,建立宛邑。
弹指一挥间,数百年过去。
到了大新始建国年间,皇帝王莽更改天下地名,宛县即被易名,改为南阳县,连带着所属的南阳郡,也是变成了前队郡。
不过在民间和普通官吏的口中,依然延续着前汉的旧称,新地名多是用以上奏的公文之中。
另有宛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陆路和水路的便捷,外加处于南阳盆地的腹地,一直是商贾云集之地,其之富裕程度,可以名列天下乡邑前几,更是南阳郡的郡治之所在。
时年由常安下令,设置五均官,宛县即属五都之一,足见其在天下的重要性。
于此重邑,自是驻扎了不少兵力,以卫南阳。
和南阳郡大部一样,宛城这段时间天气炎热无比。尤其在前两日的雨水过后,整个空气里似乎都被蒸发的热气给笼罩。
正常人走在街道上,只觉像是进入蒸笼一样,更别说是那挑着担子的走卒或农夫了。
街道两旁,有商贾有气无力的喊着号子,贩卖各色商品,多是一些用以遮凉的伞具,或是王家商肆产出的新款夏日胡服,也有买粮草或是清汤的商贾于烈日下吆喝……
正午的时候,一辆牛车停留在宛城城外,一位少年带着这样的斗篷下了牛车,而后通过城门口几位卒士的查验,顺利的踏入了城内。
他先是在街边的一处茶肆里,要了三钱一碗的普通凉茶,喝下肚后,才往城中走去。
路过一个摊位,买了些茶叶,使商家包裹后提在手中。
少年最终一个牌匾上写着“李府”的大院前停下。
于院落的门前,几个仆从正有气无力的站立,他们的站姿看似随意,但听视觉非常灵敏,一见有陌生人来,一位拿着棍棒,另一人则是回了院内,似是禀报着什么。
“君子何人?于我李家有何事?”仆役是个颇为壮硕的汉子,手上的茧子,很容易让人发现他是个常年练武的武夫。
少年取掉了头上的斗篷,仰头望了眼门前的李府,又扫了门前那两个颇为威严的石狮子一样,以确定自己没有走错地方。
这李府,他于郡学中学习时来过数次,正是好友李通的家。
今次相约之地便是于此,再看眼前的这位李府陌生的护院,少年更肯定了心中的猜想,心里又有些狐疑,大兄当日是如何说服李家的?
“我乃蔡阳刘秀,受邀来参加李公的六十寿辰。”
没花到一刻,仆从来报,同为少年,又与刘秀交好的李通亲自出府迎接。
“文叔,你可算是来了!劳得刘大兄唠叨了好几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