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琅拜见相国,卑职本是一浪荡浮人,今虽蒙圣上隆恩,得以晋身仕途,但终究难脱山野草莽之气,若有失礼之处,还望相国海涵一二。”
见李林甫悠然踱步出来,李琅紧趋数步,上前向李林甫躬身行礼。
“李将军多礼了,将军骁勇果决,仅以三千轻骑出击草原,即攻灭突厥汗国,俘其王庭,除掉我朝患之已久的北部强敌,功在社稷黎民,乃名垂青史之千秋功业。”
李林甫寒暄一句后,这番话说得还不算粗鄙……但他话锋随即一转,紧盯着李琅道,
“中书省接到了契丹求亲使阿隆勒上表朝廷的一份奏折,里面提及李将军原来是骊山北麓的清江村人,三年前,圣上修建骊山园林,清江村违抗圣意,不肯搬迁,因而全村沦为浮人,背国流亡契丹,此事可否属实?”
“阿隆勒所言非虚,清江村孤陋乡人,不知圣意如山,断不可违,故而一时糊涂,铸下大错,悔之晚矣。”
李琅虽然不明白李林甫突然说起这番话的用意,但也不甚在乎。
因为在回归计划中,清江村村民从未打算隐瞒此事。
毕竟纸包住火,他们的原籍所在地迟早是会露底的。
至于阿隆勒是不是真的上表朝廷言及此事,那就不得而知了。
对李琅来说,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欺上骗下的李林甫完全不可信,李林甫说的话跟放/屁无二。
就这么一件小事,李林甫随便找一个契丹使团中人打听一下,就可以知道,何需阿隆勒专门具表相告。
“阿隆勒还在奏折中密告朝廷,声言李将军故意拖延行军,才致使静和公主在云州被劫,要求朝廷彻查此事。”
李林甫突然声色俱厉道。
“此乃契丹蛮子恶语中伤,血口喷人,相国不可轻信。”
李琅闻言心中咯噔了一下,忙矢口否认。
李琅早该想到这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漏洞百出,很容易被有心人察觉有异。
“本相倒是愿意相信李将军确是受人恶意构陷,但陛下却并不一定会相信。”
李林甫见李琅神色终于有了一丝慌乱,不由玩味一笑,
“料想陛下见到这份奏折,必会龙颜大怒。故而本相已将这份奏折扣留,并未上呈圣上御览。”
“多谢相国为卑职顾虑周全。”
李琅总算有点明白李林甫把他叫到相府来的目的了:
李林甫着人把他找来,先是晾了半天,接着又发出“彻查”的威胁,然后再卖个人情,想来是对他有所胁迫。
果然,李林甫转而微微一笑道:
“不过,李将军也不必过于担心此事。只要李将军在护送静和公主和番契丹的过程中,严加防范意外事件发生,不出任何差错,本相自会酌情处理这份于将军极为不利的奏折。”
“请相国放心,卑职定当顶力而为。”李琅再次躬身行礼。
李林甫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关心和亲契丹的事情,此间必然是牵涉到李林甫某一方面的利益。
虽然在回归计划完成后,李琅并不想再去关心和亲契丹这种与他毫无干系的“闲事”,但从李林甫的胁迫中,李琅却可以管中窥豹:
李林甫能怀疑劫持静和公主是他李琅在暗中搞鬼,那皇帝就不会有同样的怀疑么?
劫持公主的后果,其严重性显然超乎李琅的预料。
如果李隆基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心中生怒,那清江村村民的回归计划弄不好会功亏一篑,满盘皆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