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尹的壮汉扬言要打碎李琅的脑袋,可自称李琅的年轻人就站在他跟前时,他并不敢冒然动手。
及至对方再次问起李琅所犯的杀人罪时,壮汉的胆气一下子又壮了起来,横眉竖目道:
“今年三月,李琅在虢国夫人府第前行刺新任平卢节度使安大帅,并当场击杀数人,犯下六杀死罪,此事全城皆知,人证无数,铁证如山,无可抵赖。”
壮汉言中使用“李琅”这个第三人称,是因为他还是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年轻人真是李琅……说到底,就是现在对方形势比他强,他不愿跟对方正面相抗。
壮汉这番话让围观的百姓们发出一阵纷乱哗然,人群中不少人都在相互打听和证实这件事。
虽然事情过去已近两月,但长安城“大片”式的“娱乐活动”并不多,所以还是有人依稀记得,曾听说过有刺客刺伤安禄山,杀死数名护卫,还在虢国夫人正在建造中的奢华府第上撬砖揭瓦,为此官府在各个城门坊市门口张贴了缉拿布告,可半天不到又悄悄撤下,再无下文,也许刺客已经捉拿归案。
长安城里多“京都侠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杀人倒不是件稀罕事,可由于涉及安禄山、虢国夫人这等新贵,当时还是一度传得沸沸扬扬,说书的甚至编成段子四处说唱,流传甚广。
但是,当时没几人知道这个刺客便是李琅。
想不到李琅的故事还真多呀,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年轻人,着急地想看看年轻人会怎么说,春心萌动的姑娘们更是神色紧张。
年轻人眉毛一扬,深邃动人的目光拂过翘首以盼的人群,淡淡一笑,语气轻柔得像一片羽毛飘落,但吐字却是铿锵有力:
“行刺安禄山的指控,那是卑劣无耻的偷羊贼无中生有的污蔑,不过,虢国夫人府前的人确实是李某所杀。”
听到年轻人承认杀人,四周看热闹的百姓发出轰然惊呼,对年轻人好感无限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甚至不愿意相信耳中刚刚听到的这个事实。
壮汉得意起来,说话也再无顾忌,嚣张的态度回来了:
“六杀大罪,按律当斩,李琅小儿,你死定了。”
在壮汉洋洋得意的叫嚣中,百姓们纷纷对年轻人发出惋惜的叹息,姑娘们投向年轻人的眼光满是莫名的幽怨。
……
壮汉说得没错。
大唐没有正当防卫权,《唐律疏议》的开篇宗旨便是“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唐律六杀,即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只有减罪几等的回旋空间,没有正当防卫无罪之说。
也就是说,不管何种原因,只要杀了人,一般就要偿命,只有死法的不同,斩、绞,或几乎等同于死刑的流放。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依法治国”,权力一直在支配法律,有的只是强权为王。
法律是针对平民百姓的,权贵们有各种制度为自己免罪,如“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官”等……反正就是屁民杀人有罪,当官的,有背景有后台的杀人免罪。
这跟西游记里的故事一样一样的,没背景的妖怪被打死,有背景的妖怪都被救走。
可是,李琅不过是一介卑微流民,得罪的又是安禄山、虢国夫人这样的权贵,谈何免罪?
几乎每一人都在为李琅的前景而绝望,一直在旁冷眼旁观的胖掌柜也不由在心中叹息一声:
真正的那个李琅缺乏见识。
当时,李琅通过校场杀虎一跃擢升为游击将军,在唐契和亲的大局之下,尽管李琅杀了人,但有唐契双方的约定作为后盾,朝廷却是不敢动他的。
但如今时局变换,契丹反叛,李琅失去了唯一的依峙,他曾经得罪过的一些人必会旧事重提,借机报复于他,甚至不惜置他于死地。
如果李琅杀人后有未雨绸缪之心,完全可以挟俘获突厥王庭的莫大功勋,以谢绝赏赐为筹码,请求皇帝赦免其罪。
哎,可惜李琅阅历太少,不了解大唐律法,想不到这一点上去,也没有人善意地提醒李琅……或许愿意提醒李琅的人并不知道李琅还有这档子事儿。
不过,这个冒充李琅的年轻人知道一些常人所不知道的内幕,并且敢于当众承认,只怕对此已有计较,且听他如何说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