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到底,还是要归咎于高高在上的天宝皇帝肆意践踏底层百姓的生存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世界从来都是因果循环,时也命也,怨得谁来?
“在松陉岭东面的木塔围场。”
“具体是怎么回事,可否与我细细说来?”
从纯军事角度,李琅对松漠营被歼灭的战斗过程有点兴趣。
松漠营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铁甲重骑,但契丹骑兵的护甲和武器更为简陋,要想全歼一支三千人的唐军骑兵,没有合理的战术怕是很难办到。
领路的骑兵回答得很简单:“泥礼派出了羽挞朵卫,杀光了唐军。”
这位年轻骑兵与大多数普通奚人、契丹人,以及李琅的母亲、小妹一样,没有名字,生活圈和视野也都比较狭窄,他只能说出他生活圈子中所能接触得到的信息。
李琅微微有点动容道:“想不到泥礼还挺重视松漠营。”
“羽挞朵卫”李琅倒是清楚,这是契丹迭剌部的王牌劲骑之一,同时是泥礼帐下精锐的六“朵卫”之一。
羽挞朵卫的主将便是羽挞,契丹人流传他是个非常可怕的对手,号契丹常胜将军,在与契丹其他部落、大唐、奚族、突厥等不同敌人的战斗中,从无败绩,最辉煌的一次战绩是差点生擒突厥登利可汗:
公元735年七月,突厥登利可汗继位后,为立威四方,亲率四万骑兵至能讫离山侵扰契丹,泥礼出兵抗击,羽挞请命为前锋,临阵看准时机,果断率领前军直冲登利主帐,一下子就打乱了登利的部署。
在羽挞势不可挡地逼近突厥主帐时,登利可汗甚至连穿盔甲的时间都没有,弃甲败逃,丢尽了草原之王的颜面,此战契丹大破突厥,俘获甚多,是契丹迄今为止对草原强国少有的大捷。
即使在契丹全面败退的桑乾河一战中,羽挞也取得了对王忠嗣十万大军的局部胜利,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幽州时的顶头上司乌知义被羽挞攻击,所部几乎全军覆灭。
桑乾河败绩在契丹汗帐的战后总结是“非战之罪”,其主要原因归结为契丹各部受到大唐的“统战”影响,在战斗过程中闹分裂,不听汗帐调度。
所以,桑乾河一战对羽挞常胜将军的声名并无多大负面影响。
领路骑兵咧嘴道:
“大家都说,也许是这路唐军刚俘虏过突厥王庭,泥礼以为很难对付,所以派出羽挞率领本朵卫的骑兵前来攻打唐军。”
一个朵卫是三千人,三千装备简陋的契丹骑兵能对阵三千皇帝禁军?
李琅怀疑道:“羽挞只用了三千人,不对吧,我在长安听说的可是一万人。”
“这事早已传开了,信不信由你,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泥礼本来是要给羽挞一万人的,可羽挞执意只要他本朵卫三千人,说是三千人已经足够,羽挞这是想显出自己有多大能耐呗。”
李琅无语:在大唐,军令如山,一切为了胜利,这种一对一单挑的“逞强斗狠”的幼稚事儿已经不可能发生,但在契丹,还真说不准。
没有姓名的骑兵继续道:“战胜后,羽挞问战败被俘的唐将服不服,唐将说服了,求爷爷饶命,羽挞大笑一声,一刀砍掉求饶唐将的头颅,然后又下令将所有唐兵尸体的头颅砍下来。”
“羽挞吃饱了撑的,闲得蛋疼才会去砍尸体的头颅,传言不可信。”
李琅更是意外,“首级”嘛,顾名思义,估计原意是砍一个脑袋升一级的意思,人头是中原王国计算军功的重要凭据,唐军砍掉敌人的头颅回营邀功很正常。
但契丹人不会,不过也丝毫不用为契丹人如何计算军功而发愁。
需知契丹是个奴隶社会,他们的军功永远属于领兵的部落贵族,普通契丹兵卒哪边凉快哪边呆着去,没他们什么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契丹人被招募进大唐平卢军后,涌出了许多为贪图军功赏赐而勇武杀敌的强兵悍将。
再说了,契丹没有文字,军士大都没有姓名,.unsh.o军队编制中也没有会记账的主薄,真要统计个人军功,单从技术角度讲,也不好操作。
所以羽挞不用砍人头,费那事干嘛。
领路骑兵不耐道:“这次说的可不是传言,某骗你有肉吃吗,你不信可以去木塔围场亲眼看看。”
李琅原本还想问一下对方李维泽究竟是如何能在重围中逃出升天的,见对方已生不耐,便也不再多问,反正到地方后可以直接去问李维泽。
……
土护真河支流南岸,乙室活氏残存部落连绵的车帐,遍布的牛羊,与大地上绿毡般的青草一同延展到天边的水云深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眼望去,仅仅视野之内的,便有千余帐之多,壮阔无比,乙室活氏很有点实力。
李琅策马进入营帐区,三年来很熟悉的场景扑面而至,男女老少的牧民们在各自忙碌。
放牧,骟马,挤/奶,修补车帐,哺育孩童……一些稍大一点的孩子在老人的旁观和指导下驯马射箭,兴奋地骑在马背上来回奔跑,不时跌下马背,惹来一阵哄笑,远处还传来牧民拖长着音调的歌声,充满着生机勃勃的原生气息。
好一派草原游牧全景图。
在营帐区里转过两个低矮的小山坳,眼前出现一片绿油油的野韭菜。
契丹人煮羊肉时,喜欢在里面放些野韭菜,既能去掉不少膻腥之气,还能使味道更为鲜美。
一个身材虚胖,道士装束的人正在用弯刀割野韭菜,动作生疏而拙劣。
↑返回顶部↑